(釋常慶 2011,〈淺談默照禪在當代復興的契機〉,《禪和之聲──「『2010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03出版,頁105~144。)
(頁下註)
(頁下註)
[1] 本文整理自筆者畢業製作:《法鼓山默照禪的觀念與方法之研究:一本禪修筆記書》(簡稱《一本禪修筆記書》) 。2008/06/15。紙本影印。本文之「引文」及「表格」以標楷字型表示,圖表則以華康新中黑字型表示。本文得以完成,感恩果鏡法師的提攜,同時也感謝果興法師、果光法師和林其賢老師提供excel,word的電子檔。
[2] 聖嚴法師「1976年9月,師父獲東初老人法脈傳承,成為曹洞宗傳人。1978年12月,師父獲靈源老和尚法脈傳承,成為臨濟宗傳人。」〈法鼓山推廣禪修大事記〉(資料來源:《法鼓山年鑑》),出自《法鼓雜誌》網路版239期 2009/11/05 出刊http://www.ddm.org.tw/maze/239/page8.asp
《法鼓全集》
1
|
學術論著類
|
2
|
佛教史學類
|
3
|
收錄歷來佛教事物、人物評述
|
4
|
禪修指導
|
5
|
學佛者的入門書籍
|
6
|
自傳及遊記
|
7
|
佛經的現代語釋譯
|
8
|
對社會、人生問題的通俗開示
|
9
|
外文著作
|
10
|
續編
|
禪修類的著作有中英文。中文多歸在第四的禪修指導,另有已出版而未放在網路版的。中文禪修類收有:
禪修指導
1
|
1980(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1980-08-30)
|
2
|
1984b(04-04)《禪的生活》(1984-10-15)
|
3
|
1986(04-05)《拈花微笑》(1986-10-18)
|
4
|
1991(04-06)《禪與悟》(1991-04-02)
|
5
|
1994(04-08)《禪的世界》(1994-04-17)
|
6
|
1995a(04-10)《禪鑰》 (1995-06-23)
|
7
|
1995b(04-11)《禪門》(1995-06-23)
|
8
|
1995c(04-09)《聖嚴法師教禪坐》(1995-10-20)
|
9
|
1995d(04-07)《信心銘講錄》(1995-12-31)
|
10
|
1996(04-12)《聖嚴說禪》(1996-06-29)
|
11
|
1998a(04-16)《神會禪師的悟境》(1998-06-11)
|
12
|
1998b(04-15)《動靜皆自在》(1998-11-23)
|
13
|
2001(04-13)《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2001-08-24)
|
14
|
2002(04-14)《聖嚴法師教默照禪》(2002-06)
|
續編
15
|
2009《聖嚴法師教話頭禪》(2009-12)
|
英譯本及英翻中禪修本
1
|
1982 Getting the Buddha Mind《佛心》
| |
2
|
1987 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
《開悟的詩偈》
| |
3
|
1987 The Advantages One May Derive from Zen Meditation《坐禪的功能》
| |
4
|
1987 Faith in Mind:a guide to ch'an practice《信心銘》
| |
5
|
1988 Ox Herding at Morgan's Bay
《摩根灣牧牛》或譯《牧牛》
| |
6
|
1998 Catching a Feather
《禪的精神--禪宗簡介》
| |
7
|
1990《智慧之劍》
(The Sword of Wisdom)
|
《智慧之劍:永嘉證道歌》(2008莊國彬譯)
|
8
|
1991 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
《用扇捕羽》
| |
9
|
1992 The Infinite Mirror
|
《寶鏡無鏡》(2008果醒法師譯)
|
10
|
1993 Zen Wisdow
|
《禪的智慧》(2003單德興譯)
|
11
|
1996 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
《法鼓禪風》或譯《法鼓集》
| |
12
|
1999 Subtle Wisdow《妙智》
|
《禪門第一課》(2007薛慧儀譯)
|
14
|
1999 Hoofprint of the Ox
|
《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2002梁永安譯)
|
15
|
2001Illuminnation Silence:The Practice of Chinese Zen
|
《如月印空:聖嚴法師默照禪講錄》[1989/1995禪七開示](2009薛慧儀譯)
|
16
|
2004Song of Mind
|
《禪無所求:聖嚴法師的〈心銘〉十二講》(2006單德興譯)
|
17
|
The Method of No-Method
|
《無法之法》[1998/11,1999/6禪七開示](2009單德興譯)
|
[8] 《禪門修証指要》,頁234。參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word電子檔。《禪門修證指要》(頁250)、另參見〈Autobiography〉,Getting The Buhhda Mind、〈放下與擔起〉,《拈花微笑》)、《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51)、《神會禪師的悟境》(頁33)。《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98~ 99)。
[9] 「我在慧學方面,是從印度佛教的原始聖典《阿含經》入手,對於《阿含經》中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緣滅的道理,……從這個立足點上出發又回到這個立足點來……我把佛法回歸到緣起性空的原點,不論在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修行理念的疏通,我都會指出最基本的立場,那便是所謂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 」參《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170 。
中國大陸的出家人多半不懂戒律,……所以我開始研究戒律,先出版了《戒律學綱要》,後來又結集了《律制生活》及《菩薩戒指要》。但是這個時間過了以後,我就不再以律師的姿態專攻戒律了。」
[15]《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自序〉:(頁5)「我不是天臺學專家……從一九七六年以來,我在東西方,多以中國的禪法接引並指導廣大的信眾們自利利人,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也使我需要假重天臺的止觀。」
[17] 2006〈如何研究我走的路〉:(頁20)「我個人雖然擁有博士學位,但是我既不是學問家,也不是專門學者」、(頁20)「我要重申,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研某個領域的專家」、(頁26)「我對太虛大師的『大乘三大系』及印順長老的『小乘三大系』,每一系都涉獵,但每一系都不深入 ,因為我不是學究型的專門學者,我只借用自己需要的部分,用不上的便不去研究」。
[20] 請參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卷12,「唐洪州洞山良價傳」、宋道《景德傳燈錄》卷15及(明)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原纂人郭凝之編集《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卷1。參聖嚴法師《禪門修證指要》,頁122。《宋高僧傳》與《景德傳燈錄》。洞山良價禪師著作有《寶鏡三昧歌》(收於《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1,(CBETA, T47, no. 1986A, p. 515, a15-b10))〈玄中銘〉(收於《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1, (CBETA, T47, no. 1986A, p. 515, b11-c9))。聖嚴法師對洞山良價禪師思想的看法,依據《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整理下列數點:
「⑴良價的禪風,雖不行棒,卻能以一句話將人問殺;雖不放喝,卻能以一言破眾魔之膽。
⑵他以體用宛轉,事理雙明,森羅萬象,而見古佛之家風,坐、臥、經行,蹈絕對之玄路。
⑶以潛行密用,如愚如魯的主中之主,為其修行要訣。」《禪的體驗‧禪的開示》,頁81~82。
[28] 「南亭老法師也有這樣的盼望:『來信說日本佛教有其短處,亦有其長處,我望你去短取長帶回來一套復興計畫。惟我國人,不論在家出家,有同一「不爭氣」的毛病,等於麻木,思之令人浩歎。忍勞耐苦,你一定能守。』(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函)」《留日見聞》,頁40。
源流
|
「(一)默照禪的源流」」
|
《兩千年行腳》,頁88。
|
「默照禪的源頭」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49,51。
| |
背景
|
「默照禪的背景」
|
《兩千年行腳》,頁6, 104。
|
定義
|
「二、何謂默照?」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87。
|
基本原則
|
「把握默照的基本原則」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136。
|
要領、基礎觀念與方
法及工夫
|
「默照禪的要領」、「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默照方法的基礎」(原文作「默照方法的基礎及次第」)、「默照的修行方法」(原文作「默照的修行方法、層次、次第」)、「默照的方法」、「默照的方法及工夫」、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33,86, 93,97,111,152。
|
層 次
|
「三個層次」(原文或作「三個階段」和「只管打坐三個層次」)
|
《如月印空》,頁139~141。《無法之法》,頁64~ 65。《禪修菁華集五、默照》〈默照禪概說〉,頁10~1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106。
|
「默照禪的四個層次」
(原文或作「四個層次」、「默照禪的四個層次」和「默照的四個層次」)
|
《悼念‧遊化》,頁390。《禪鑰》,頁68。《兩千年行腳》,頁163,165。
| |
「默照禪五個階段的修持法」、「五個默照禪層次」
|
《兩千年行腳》,頁102~ 104,105。
| |
次 第
|
「默照方法的次第」(原文作「默照方法的基礎及次第」)、「默照的修行次第」(原文作「默照的修行方法、層次、次第」)、(被問)「默照的禪法是否也有次第?」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93, 152,135。
|
練心過程
|
「默照禪的練心過程」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67。
|
功 用
|
「默照的功用」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頁327。
|
修證過程境界的分
辨:真悟境與假悟境
|
「默照禪的悟境」
|
《悼念‧遊化》,頁393。
|
「真正默照禪的悟境」
|
《兩千年行腳》,頁92。
| |
「不是真正的默照」
|
《兩千年行腳》,頁92。
| |
「默照禪的修行和境界」
|
《兩千年行腳》,頁104。
| |
「跟默照的方法背道而馳」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124。
| |
「修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種種現象,以及如何分辨是假的悟境,還是真的開悟。」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152。
| |
「2.默照禪的定境」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49。
| |
日常中用默照禪
|
「如何把默照禪的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
《兩千年行腳》,頁166。
|
「應隨時隨處用默照的禪修方法」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219。
| |
禪法的相類似:止觀、四念住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頁90。
| |
「默照禪的源流就是止觀」
|
《兩千年行腳》,頁88。
| |
「三、以五停心、四念住為基礎」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89。
| |
「四、默照禪與次第禪觀的同異」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34。
|
[38] 1995/6/4~10第三度到英國默照禪七開示文稿:〈默照禪(上,下)〉,登於《人生》雜誌(154期)頁34~39和(155期)頁47~53。聖嚴法師將又將此次禪七記實在1995《悼念‧遊化》〈詩情畫意英國行〉,頁380~407。
此次默照禪七開示文稿,又收錄於《默照》(禪修菁華集⑤),比對表如下:
《人生》雜誌
|
《默照》(禪修菁華集⑤)
| ||
154期
|
〈默照禪(上)〉
|
「一、什麼是默照禪」,頁34~37。
|
題目改為:〈默照禪概說〉,頁9~16。
|
「二、宏智正覺的〈坐禪箴〉」,頁37~39。
|
題目改為:〈青山不礙白雲飛—坐禪箴解釋〉,頁9~25。
| ||
155期
|
〈默照禪(下)〉
|
「三、宏智正覺語錄──田地虛曠」,頁47~49。
|
題目改為:〈秋水連天空花幼—宏智正覺語錄解釋〉「(一)田地虛曠」,頁26~35。
|
「四、宏智正覺語錄──真實做處」,頁47~49。
|
題目改為:〈秋水連天空花幼—宏智正覺語錄解釋〉「(一)真實做處」,頁36~47。
| ||
註記(頁49):「一九九五年六月四日至六月十日英國威爾斯禪七開示,姚世莊整理錄音帶,聖嚴法師親自刪修成稿」。
|
少了註記。
|
順序
|
祖師著作
|
祖師著作之主題
|
祖師著作之出處
|
1
|
〈坐禪儀〉
|
「放捨諸像,休息萬事」
《(重雕補註)禪苑清規》卷8〈坐禪儀〉(CBETA, X63, no. 1245, p. 544, c21-22 // Z 2:16, p. 460, c8-9 // R111, p. 920, a8-9)。
|
宋宗頤集《(重雕補註)禪苑清規》卷8 (CBETA, X63, no. 1245, p. 544, c19-p. 545, b4 // Z 2:16, p. 460, c6-p. 461, a3 // R111, p. 920, a6-p. 921, a3)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附錄】,頁223~225。
|
2
|
〈坐禪儀〉
|
「放捨諸緣,休息萬念」
《敕修百丈清規》卷5 (CBETA, T48, no. 2025, p.
1143, a5-6)
|
元德輝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卷5(CBETA, T48, no. 2025, p. 1143, a3-b1)
|
3
|
〈長蘆慈覺賾禪師坐禪儀〉
|
「放捨諸緣,休息萬事」
《緇門警訓》卷1 (CBETA, T48, no. 2023, p. 1047, b13-
14)
|
明如巹續集《緇門警訓》卷1(CBETA, T48, no. 2023, p. 1047, b11-c20)
|
對於「放捨諸像」的「諸像」,《(重雕補註)禪苑清規》作「諸像」。《敕修百丈清規》和《緇門警訓》作「諸緣」。《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的著作中則作「諸相」,請參頁20,21,22,29,30,31,50,
54,56,57,134,139,140,142,143,145,147,168,207,208,210,218,223。只有《禪門修證指要》(頁149)《禪的世界》(頁44)作「諸像」。
[40] 《(重雕補註)禪苑清規》卷8〈坐禪儀〉 (CBETA, X63, no. 1245, p. 544, c21-22 // Z 2:16, p. 460, c8-9 // R111, p. 920, a8-9)。
[45] 「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宏智禪師廣錄》卷8(CBETA, T48, no. 2001, p. 98, b4-5)。「杳杳」,聖嚴法師的禪藉著作中有時作「杳杳」或「渺渺」。如〈青山不礙白雲飛—坐禪箴解釋〉(頁9)、《如月印空》(頁161)作「杳杳」,《無法之法》(頁161)(頁107)作「渺渺」。
[46] 《宏智禪師廣錄》(下表簡稱《廣錄》)卷第六的「明州天童覺和尚法語」 (CBETA, T48, no. 2001, p. 73, b21-p. 78, c6),共有五十七則,聖嚴法師抄出十六則,題目定為「宏智禪師語錄十六則」(下表簡稱「語錄」):「聖嚴識 宏智正覺(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主倡默照禪,與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的宗風相峙。今從《宏智禪師廣錄》卷六,抄出其中有關默照工夫及其禪境的十六則,可以概見默照禪的用功方法及其見處(《大正藏》四八.七三-七八頁)。」 (《禪門修證指要》,頁130),另請參「二、宏智禪師語錄十六則」《禪門修證指要》,頁123~130。
「語錄」簡名
(採第一句為名)
|
《廣錄》
(共57則)
|
《廣錄》出處
|
(一)田地虛曠
|
1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3, c5-13)
|
(二)真實做處
|
2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3, c14-24)
|
(三)曠遠無畛
|
3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3, c25-p. 74, a4)
|
(四)衲僧家
|
4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4, a5-13)
|
(五)渠非修證
|
5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4, a14-21)
|
(六)默默自住
|
10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4, b25-c4)
|
(七)諸佛諸祖無異證
|
12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4, c13-17)
|
(八)空無痕跡
|
13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4, c18-23)
|
(九)默默照處
|
9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5, b2-7)
|
(一○)淵湛寂默
|
22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5, b21-c3)
|
(一一)有印萬象之印
|
23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5, b21-c3)
|
(一二)田地穩密密處
|
30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6, a20-26)
|
(一三)觀身實相
|
17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5, a16-22)
|
(一四)道非祖傳
|
21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5, b15-20)
|
(一五)歷歷妙存
|
44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7, b4-10)
|
(一六)廓而自靈
|
51
|
《宏智禪師廣錄》卷6 (CBETA, T48, no. 2001, p. 78, a5-9)
|
網路版239期 2009.11.05 出刊http://www.ddm.org.tw/maze/239/page8.asp、《法鼓山年鑑》。1989年~2005年。另參《一本禪修筆記書》,頁181~198。
[59] 《1989~2001法鼓山年鑑》,頁630。「(二○○○年)五月六日至六月二十四日,首創先例在紐約象岡道場主持四十九日默照禪期。」《書序Ⅱ》,頁169。「今年(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當時(二○○○年)我正在美國紐約的象岡道場,主持為期四十九日的默照禪修……」 《悼念Ⅱ》,頁99。
此次的默照禪四十九在《人生》雜誌:「打七個默照七:象岡禪修四十九」收於205期(2000
年9月)記載。另有編輯室的專訪:〈專訪聖嚴法師談禪四十九:中國禪宗史上的新紀元〉,頁
14~20。
[60] 《1989~2001法鼓山年鑑》,頁629。「本年(二○○一)四月十二日,我正在法鼓山主持為期四十九天的默照禪修……」。《悼念Ⅱ》,頁111。此次默照禪四十九(2001/03/04~04/12)共分三梯進行。第一梯:2001/03/04~03/18,第二梯:2001/3/19~04/01,第三梯:2001/04/2~04/12。
[63] 已出版,是為《聖嚴法師教默照禪》「三、〈坐禪儀〉講要」。「這次我在美國,除了在象岡道場分別於十一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主持了默照禪及話頭禪的兩次禪七,……參加禪七的人士來自九個國家,其中以波蘭的六位男士及一位女士一共七人,最受矚目,因為我已經有三種英文的禪修書籍,被翻譯成波蘭文在華沙發行。」 《抱疾遊高峯》,頁159。
[66] 已出版,是為《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開示」。此次禪十為聖嚴法師「在美國主持的第九十八次禪期」,「十天的默照禪則是第一次」,禪眾98位,再加10義工,總共108位。「其中有三位(東西方聖嚴法師的傳法法子)參加了這次的默照禪十」,「也有幾位是資深的內觀禪老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81。
早期:聖嚴法師親自主持禪七,前時期以指導數息及話頭為主,禪風較嚴。對象以大專院校的學生為主,如果暉法師、果祥法師、果徹法師和果鏡法師等。
中期:聖嚴法師親自主持開示,法師擔任總護。所謂「弟子擔任總護」指的是法鼓山僧團三學院指派僧團法師擔任總護一職,帶領禪修,如果品法師、果徹法師、果鏡法師和果理法師等。
後期:聖嚴法師甚少主持禪七,以DVD禪修教學錄影帶代替。DVD禪修教學錄影帶肇始於1998年11,12月美國象岡默照禪七和話頭禪七的推廣,隔年(1999年)便開始在台灣推廣。
另參《一本禪修筆記書》,頁67,79~88。
[75]《無法之法》的文中,果穀菩薩提到「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他開始整理出更有系統的方便法門來教導默照,讓弟子能運用這種方法,而不需仰賴他在禪堂。」《無法之法》,頁17。所謂有系統的「有系統的方便法門來教導默照」指法鼓山的禪七教學開始分三階:初階、中階及高階。默照在屬高階禪七。
[81] 聖嚴法師(66歲)第三度(1995/6/3~10)到英國,請見《悼念‧遊化》(頁390~391)和《1989~2001法鼓山年鑑》(頁314)。另《悼念‧遊化》記:「我於一九八九年四月及一九九二年四月兩度去英國威爾斯主持禪七,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三日到六月十二日之間再度去英國,在同樣的地方主持第三次的禪七。 」 《1989~2001法鼓山年鑑》記:「聖嚴師父在禪七中,除了晚上開示採用宏智正覺的〈坐禪箴〉默照語錄為禪本,禪修方法的指導也以默照禪的逐層修行為準則,此為師父主持禪七以來首次以默照禪法為主。」
[82] 聖嚴法師(71歲)第四度(2000/6/30~7/11)到英國,請見《抱疾遊高峯》(頁224~237)和《1989~2001法鼓山年鑑》,頁632~633。另《書序Ⅱ》(頁169)記:「第四次到英國,初回應邀在英國禪修重鎮蓋亞之家主持禪七,並且訪問英國北方山上的佛教禪修會修道院,使那兒的純西方僧眾有認祖歸宗的感受,同樣是在搖搖晃晃之中走過來的。」
[83] 聖嚴法師(68歲)首度(1997)到波蘭、克羅安西亞,請見《空花水月》(頁120~128)。另《抱疾遊高峯》(頁63)記:「(一九九七)年我去波蘭主持禪七,以及到克羅埃西亞指導禪修,也有幾位德國人去波蘭和克羅埃西亞跟我學過禪。」
[84] 聖嚴法師(70歲)首度(1999/4)到德國柏林,請見《抱疾遊高峯》(頁62~87)和「自序」(頁5, 35)與《1989~2001法鼓山年鑑》(頁478~479)。《抱疾遊高峯》(頁35)記:「在德國也租好了場地,收了來自歐洲十多個國家參加禪七者的費用。」《書序Ⅱ》(頁169)記:「第一回前往德國柏林,在氣力不濟的狀況下,指導禪七」。禪修指導要點請見《抱疾遊高峯》(頁80~81)。
[85] 聖嚴法師(69歲)首度(1998/8/26~9/4)到俄羅斯聖彼得堡 「默照禪五」俄羅斯禪修只有五天《兩千年行腳》(頁16)和《書序Ⅱ》(頁169)記:「(一九九八年)九月下旬,前往俄羅斯的聖彼得堡,主持五日的禪修指導。」《兩千年行腳》(頁160)記:「這一次我到俄羅斯指導的禪修,發生了很多的意外:(一)我們逗留在那兒前後一共十天,預定的禪修時間是七天,結果僅僅五天。」
[87] 聖嚴法師(74歲)首度(2004/4/28~5/9)到瑞士「默照禪七」,請見《真正大好年》(頁124~134)。另見《法鼓山的方向Ⅱ》(頁38)記:「即使剛出院不久,……從新加坡到澳洲……又飛到歐洲的瑞士。在瑞士的首都伯恩市,我也進行一場公開演講,並主持一場禪七。從瑞士返回紐約……」
[89] 博佩芳寫道「佛法得以傳至西方,是日本禪道、西藏密教和南傳佛教僧侶多年努力成果,至今仍是大多數西方人認識佛教和修習佛法的主要途徑。但是數十年下來,也衍生了許多問題;除了南傳佛教的指導師乃大多為出家人外,許多修習日本禪道和密教的指導者則多為在家修行的宗教師。問題之一是傳承不清楚,問題之二是對戒律的問題模糊,在處理男女之間的感情和金錢上的行為往往與佛法有相當大的偏差。向學的弟子們錯愕困惑之餘,便萌生另求明師的想法。在這種主觀客觀的因素下,許多人積極的閱讀各類佛學藉,其中包括了聖嚴法師著作的英譯本,從而瞭解到聖嚴法師習禪弘法的風格。」博佩芳〈認識聖嚴法師的西方弟子〉,頁22~23。出自《人生》雜誌:「打七個默照七:象岡禪修四十九」。205期(2000年9月)。
[92] 《悼念‧遊化》,頁381。另《兩千年行腳》:「而他(英籍的約翰‧克魯克)那兒的會員多半曾經跟隨過日本曹洞宗系統下的一位尼眾禪師妙教,學過幾年道元禪師傳下的所謂『只管打坐』,基礎上跟中國的默照禪類似,指導起來比較容易,因此就被打動了心。」(頁92)。
[93] 請參《人生》雜誌:「打七個默照七:象岡禪修四十九」。205期(2000年9月):〈認識聖嚴法師的西方法子〉、〈聖嚴法師的英倫因緣〉、〈不一樣的律師(吉伯‧吉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麥克斯‧卡斯(Max Kalin):瑞士的鼓手〉,這些禪眾於2000年象岡默照四十九有非常深刻的禪修體驗。
法鼓山年鑑》,頁152。
[101] 〈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頁41。此篇聖嚴法師接受美國雜誌《佛法:學者的季刊》Michael I. Grady(麥克‧格藍地)的訪談〈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人生》雜誌。245期。頁34~41。《中華禪法鼓宗》(小冊子),頁12,53~54。
[107] 止觀一詞,止為奢摩他(samatha),觀為毘缽舍那(vipaśyanā),止觀二字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兩字的合譯,意思有「止觀、定慧、寂照、明靜的意思」,「是大小三乘通用的禪觀方法。」(《禪與悟》,頁345)
用默照下手,不用天臺止觀的前方便。」《默照》(禪修菁華集⑤)〈默照禪概說〉,頁14。
於五停心觀著墨也多。中國禪宗雖然主張不落階梯,頓悟成佛,這對於初心學佛的人,能夠很快得力的,實在太少。」(禪修菁華集⑥),頁55。
忍、世第一之後,就是見道位。」
⑵《五停心‧四念處》(禪修菁華集⑥)(頁54~55):「五停心觀,本爲修習大小乘禪定的基
礎方法,但是一般人總以爲它是小乘三堅位的第一位,其次兩位是別相念處與總相念處。三賢
位之後,便是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個位子,稱爲四善根位,與三賢位相加,稱爲七方便位又名七賢位,過此七賢位,方入聲聞四沙門果的第一果阿含位,才算進入聖位的初階。以此可知,五停心觀的位次,尚屬三界內的凡夫所修。因此也就不爲一向以大乘自居的中國佛教所重。」
⑶《五停心‧四念處》(禪修菁華集⑥)(頁56):「五停心觀,能使行者從有相觀進入無相觀,從有我的執著進入無我的解脫,乃是大小乘共通的禪修基礎。」
[140] ⑴《兩千年行腳》(頁88):「(一)默照禪的源流: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時代所修的禪法,是次第禪觀,是與外道相通的四禪八定,是以修『止』為主。所謂『禪定』,就是由修尋、伺、喜、樂、一心的五個禪支,而入初禪,然後逐次捨棄初禪而入二禪,捨棄二禪而入三禪,捨棄三禪入於四禪,是為色界定。可是,縱然再進入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未得解脫。因此而有第二種次第禪觀,那就是世尊發明的修七方便而入見道位的小乘初果。……五停心位是修『止』,四念住位以上主要是修『觀』,修止可得定,修觀可發慧,先止後觀由定發慧,或在修五停心之前,由修四聖諦作為基礎,就是少欲知足的『戒』。這就是由修戒定慧而證無漏道,進解脫門,這過程的時間相當長,可是這就是由世間道而入無漏的聖道之所必修;也可說默照禪的源流就是止觀,由次第的止觀而演為頓悟的默照。」
⑵《禪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頁29):「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後出定而觀四念處,那是次第禪觀。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觀四念處,由觀四念處發無漏慧而出三界,證解脫果,這是相當花時間的修行方法,對於一般人而言,的確難得有此因緣修成四念處的觀法。」另參《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34。
[143] 《禪的世界》(頁23):「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149] 練習默照,先照後默,或先默後照,一直到默照同時,有人會覺得天臺止觀有次第,默照禪是否也有次第?聖嚴法師回答:「禪法本身無次第,修行的過程則是有次第的」。因為「禪法的本身是無相、無我的,既然是無相、無我」,是沒有次第。但是修行用方法的過程中,有方法必定有次第。修行的方法是:散亂心à集中心à統一心à無心。無心是悟境的無漏智慧現前,也是「無相、無我」。因此從散亂心到無心,這過程中的次第是非常的清楚:「小參時有人告訴我,他認為天臺的止觀似乎是有次第,默照的禪法是否也有次第?我回答他:「禪法本身無次第,修行的過程則是有次第的。」禪法的本身是無相、無我的,既然是無相、無我,怎麼還會有次第?但是修行是有方法的,既然有方法,就必定有次第。運用方法的時候,會發現從散亂心變成集中心,從集中心變成統一心。 一般人常誤將統一心當成開悟,但就禪法而言,統一只是進入無心的前一個層次,無心是超越集中心和統一心的。到了無心層次,才是悟境,才是無漏的智慧現前,這個次第是非常的清楚。」《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頁134。
亦如前文〈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聖嚴法師所示「次第止觀不等於默照,宏智正覺的默照則是沒有次第的,直接觀『默照同時』」。
①「因為專注在整體,比較不會像只專注在部分那樣容易生起分別心。」
②「專注整體的同時,也能減少因分別各部位而起的妄念。」《如月印空》,頁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