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追問

記得就讀僧大時,不小心見到授課老師的手臂上有某個特別的「記號」,
基於「好奇心」,我見有空檔時間,便一直「問」那「記號」的來由,授課老師「受不了」這位學僧法師的「問」話,終於「說」了他成長的「故事」。
聽完「故事」,我才「明白」,基於「好奇心」「追問」個人的私事,有失禮之處。

如果把「追問」,拿來參話頭,
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那就要看個人有沒有生命的疑情了!(20190720)


獨行

縦覽古德行誼其中有「獨行」一項,
善導大師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從文獻中得知,善導大師的多項行誼當中的(11)「每自獨行,不共眾去;恐談世事,妨修行業。」由此可知,善導大師所行的「獨行」,是為免掉「談」「世事」而「妨」礙到念佛的「行業」。

團體中,人多事多,在不妨礙大眾事之下,
剩餘的時間,個人的「獨行」,是相當重要的。
如此,可以少掉談論人我是非的機緣,
少了雜言雜話的製造,
少了散播是非的園地
多了精進用功的時段
多了向內觀照的靈敏度。(20190717,0718,0720)

《新修往生傳》記載善導大師日常行持
「(1)入堂則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
(2)三十餘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脫衣。
(3)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嘗舉目視女人。
(4)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亦不受禮。
(5)絕意名利,遠諸戲笑。
(6)所行之處,爭申供養;飲食衣服,四事豐饒,皆不自入,並將迴施;好食送大廚供養徒眾,粗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噉。
(7)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幅。
(8)見壞寺及壞塔,皆悉修營。
(9)燃燈續明,每歲不絕。
(10)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
(11)每自獨行,不共眾去;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學習

當你身邊沒有善知識可以依止來學習的,該如何來補助這一方面的缺失呢?
沒有辦法便要找辦法,
一者每天早晚課「三皈依」,不是一直在提醒嗎?「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深入經藏」,從書中去探索,書中有許多寶藏可以來學習。二者現在科技發達,youtube有許多佛法的教學影片,無時間空間的來聆聽。
或許這是沒有辦法找辦法的唯一辦法了!
(20190718,0720)


海面無風不起浪

風動丶幡動,究竟仁者心已動。
從事情的發生,
片面地的端倪觀察,心中起了「擔心」,所謂海面無風不起浪,
事情總有其緣起,才會發生一連串的動作環環相扣,聖嚴師父說:「用海作比喻,海面無浪是不可能的,......凡夫的心就像海面的水,外境就像風,只要風一動,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它就糊塗混亂了。」 (《禪的生活》, 頁164)

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
還是仁者的心比風丶幡,更早在動作了⋯⋯。
多餘的「擔心」,
解決不了問題的發生,
就待事情緣生之發展,
觀察事情緣滅的進展,
就不用再去「擔心」。
(201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