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自性清淨

昔日大學時,常聽智諭老和尚,
演義自性清淨心的大要,
開示吾人常行十善,不犯十惡,
清淨心就是你的自性。

記得大學即將畢業時,常聽智諭老和尚開示自性清淨心的要義,老和尚常說吾人常行十善,不犯十惡,要善護自己的自性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你的自性」、如果心清淨,便沒有其他的煩惱等等。因為每次週日上課時,老和尚都一直在開示,小組討論時,帶組的法師也一直在複習老和尚上課的重點,故印象特別深刻。如此,大學畢業了,教書、讀研究所乃至工作,便很少聽到自性清淨心這一方面的要義了。

2015年六月結夏時,僧團主辦禪二十一,自第二星期起,主七法師繼程法師以《壇經》為底本,用十個主題闡明《壇經》的要義,當聽到主七法師說《壇經》的主要中心思想是「自性清淨」時,當時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好熟悉!主七法師開示吾人的頓悟只在當下的「一念」,當下一念「迷」轉一念「悟」(「覺」),「一念覺」的直心之自性清淨心自然流漏。當聽到的那一刻,我心中真的是法喜充滿的!今早記之,分享給有緣者!

二0一五結夏禪二十一,
《壇經》十個主題明要義,
主七法師開示《壇經》中心思想──「自性清淨」,
吾人頓悟只在當下的「一念」,
當下「一念覺」,圓現本具的自性清淨心。
接續前緣,法喜充滿,印象深,
分享法義,牢記心中,勿忘之!

2016.12.31,上午11:30DDM



日常中,我是怎麼用話頭的?

最近,喜歡提一下話頭。我在日常中是怎麼提一下話頭呢?有時,在吃飯時,便提一下:吃飯的是誰?洗衣服時,便提一下:洗衣服的是誰?多數我們都在走路的,走路當中,便提一下:走路的是誰?記得2015年代理佛教學系組員(系助理)一職時,自己起了不少煩惱,若覺照到自己煩惱時,便反問自己:煩惱的是誰?雖然我平日是用念佛方法,如果覺照到生起強度的煩惱時,我會輕輕提一下話頭,反問自己,如此常常見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虛雲老和尚曾在〈參禪的先決條件〉(《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錄》,頁 40-41)說道:「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 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記得師父曾在話頭四十九,開示虛雲老和尚這一段話「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的大意是:「也就是說你活在當下,看你當下的那個你是誰?」(師父話頭四十九開示)

其實我們生活的時間與空間,都在流動中,流動中要讓自己的心能安住,務必要找到一個方法,那就是用方法讓自己「活在當下」,師父在《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頁220)說:「人一定要堅持著活在當下,要在這一天活得非常充實,不要被大環境、小環境所影響,而讓心裡變得不安。」

喜歡用話頭,在精進禪七時,可以綿綿密密的用話頭;而在日常中,則輕輕鬆鬆提一下話頭即可,猶如師父所開示的:「用話頭是輕輕鬆鬆的,是用話頭來取代化解自己的攀緣心、執著心,這樣你用話頭,才用的上力。」(師父話頭四十九開示)


2016.12.31,上午10:32DDM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短語二首

平淡過日子,
隨緣度眾生。
(2016.12.17-24默照禪七)

念念寂寂,
獨坐惺惺,
觀照全身,
不動如山。
(2016.12.17-24默照禪七)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寫給遠方的摯友


禪七很快的結束了,距離進堂的第一天,跟妳寫LINE說要去參加禪七,沒想到今天便解七出堂了。

這次參加禪七的目的,一方面調適體虛的現象,一方面距離六月時已快半年沒有參加禪七了。關於體虛的狀況,妳說妳在大壇的網路共修看到我很累的樣子,我回說今天拜到沒有力氣了!還好拜完第一天,晚上有一位莫醫師來女寮義疹,莫醫師說因體虛不開水藥,建議先吃他配製好的「溫中丸」,如此一天三次,一次三十小顆,體虛的狀況終於改善,八天七夜的水陸法會也順利圓滿了。水陸法會後,因緣具足,還能進堂打七,可以說是我的福報,真得很開心!

這次默照禪七看的是聖嚴師父2004年瑞士默照禪七的錄影帶,開示內容主要是扣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深義,以《坐禪儀》「放捨諸相,休息萬事」和《坐禪箴》「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為要義,直截了當的說明禪宗的明心見性和開悟的現象,內容講得的很深,講完大意後又補充許多譬喻和生活小故事,句句珠璣,聽來覺得很法喜,有幾段聽得懂的,想說寫下來分享給妳!

第一聖嚴師父說到「修行的目的」,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斷煩惱,現智慧。聖嚴師父解釋《坐禪儀》「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一段時,說明我們先要「發菩提心」-->「修行」-->「度眾生」,最後才「放捨諸相,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關於「發菩提心」-->「修行」-->「度眾生」這一小節,為什麼聽來覺得很法喜呢?聖嚴師父說佛陀也是這樣,他自己本人也是如此,少年時發現佛法非常有用,發願要把佛法分享給人(「發菩提心」),由於自己知道的佛法不夠多,體驗的也不夠深入,因此就更要用功修行(「修行」),藉由不斷用功修行使得自己知道的佛法愈來愈多,自己的體驗也愈來愈深入,才能把得到的利益分享給人(「度眾生」)。我們從師父的自傳中,可以知道師父少年時「發菩提心」,經過六年的閉關「修行」,之後在日本拿到博士後,先到西方弘法,以後才每三個月美台二邊「度眾生」。我覺得「修行」這一階段,對佛陀、對聖嚴師父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佛陀六年的苦行,聖嚴師父六年的閉關,那是一個「度眾生」,走更遠的路的一個基礎,所以我自己也在考慮,若因緣具足,來嘗試申請短期的自修,讓自己可以沉澱一下!為什麼呢?因為前二年,果解法師往生前,我當監香護的是默照禪七,二年後我當禪眾,打的是默照禪七。前後二年的經驗,發現居士菩薩很用功,很珍惜打七的機會。這一次的默照禪七,有幾天感受到居士菩薩坐的很安定,這非常了不起耶!反觀我們僧眾,如聖嚴師父所說的,更要「藉由不斷用功修行使得自己知道的佛法愈來愈多,自己的體驗也愈來愈深入」,這樣才能符合自己「專業」的身份,達到弘法利生的標的。
第二聖嚴師父說發了菩提心之後,出離心便接著來。而練習默照,便是要練習「放捨諸相,休息萬事」。這二句指的是出離心。我覺得聖嚴師父用了一個很妙的例子來讓我們瞭解什麼叫做「放捨諸相」。師父說「放捨諸相」要「不沾塵」。什麼是「不沾塵」呢?師父以一根棒子沾不沾垃圾為例,說如果一根棒子上面有很多膠,碰到什麼東西,都黏什麼,最後看不到棒子,只看到一根垃圾棒。我們時時要練習我們的心像一根乾淨、絕緣體的玻璃棒。為了讓禪眾更瞭解什麼是一根乾淨、絕緣體的玻璃棒,師父舉他去澳洲墨爾本時,住在一位居士家中,因為墨爾本落塵量很少(灰塵很少),居士家的玻璃很乾淨,五年內都不用擦,還是乾淨的像鏡子一樣,師父說要練習我們的心「放捨諸相」,「不沾塵」如一根乾淨、絕緣體的玻璃棒,「放捨」一切的狀況(現象),如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頭腦裡面在想到的、念頭起伏等等,都給它「放捨」,給它放下,都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在乎它。而「休息萬事」便是你有事,他有事,所有的這環境裡面都是有事,而我自己沒有事。已經發生的事,還沒有發生的事,或者正在發生的事,都覺得是跟自己沒有關係,練習我們自己的心中根本沒有事、心中沒有任何牽掛。

所以當我聽到「放捨諸相」要「不沾塵」如一根乾淨、絕緣體的玻璃棒這個譬喻時,我心中覺得很歡喜的,日常生活中,原來就是要這樣來練習的!因為每次參加禪七時,與師兄弟住在大通舖,最怕有人打鼾。當然這次禪七,還是有人打鼾,晚上睡覺時帶著耳塞,就用聖嚴師父說的練習自己的心有如一根乾淨、絕緣體的玻璃棒,有鼾聲,「不沾鼾聲」,鼾聲是她的事,結果這個觀念一轉變,竟然在七天中,多數的晚上還能熟睡,真是可喜可賀!
聖嚴師父勉勵我們要一直練習「放捨」諸相、一直練習「休息」萬事,這樣才能真正見性。如果能像日本曹洞宗的道元禪師體驗到「身心脫落」那樣,「身心解脫」了,也就是自己的身心根本不存在,對身心的執著不存在,這個時候便是開悟!而見性不是真正地看到什麼東西,如《心經》「無智也無得」,要「放捨」煩惱相,要「放捨」智慧相,如此才是真正地得到涅槃,否則便是增加自己的負擔了!

第三聽到聖嚴師父說到「無明本身就是空性」,這也是我突然間聽得懂的地方!聖嚴師父說我們的心分成兩個階段,未悟以前,叫做煩惱心,悟以後就是智慧心。無明就是煩惱心,煩惱心是一種執著的心,煩惱心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所以沒有辦法見到自性是空的,如果放下自我的執著,無明不見了,智慧就現前了,因為無明沒有了,就是空了,無我了。聖嚴師父說悟了的人,智慧心出現,心是光明的,見到自性,甚至於見到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這叫做明心見性。而在僧大就讀之前,自己一直存在著不安的感覺,就讀僧大之後,常聽到聖嚴師父開示煩惱要消歸自心。自心起煩惱,便是對不起自己。所以當煩惱生起時,自己要「摸摸頭」,提醒自己要少煩、少惱,讓黏著在煩惱的時間越來越短,那才對得起自己。這次聽到聖嚴師父說到「無明」的自性就是「空性」,才有一點點明白,覺得心中很法喜,也分享給妳!

這一次觀看2004年瑞士默照禪七錄影帶,覺得師父開示內容很深,在在扣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深義,內容很多,如練習「不把自我放進去」、鍊心如牧牛一樣,牧到無牛可牧,智慧心出現等等,中間的許多譬喻和生活小故事,也很精彩,只是不能一一記得,就先分享到這裡好了!

這次在禪七時,前後幾天,都相當的冷,
將妳寄來的電毯,晚上拿來使用,還真得很暖活!
而打坐時,穿著毛衣背心,又穿上保暖無袖的背心,再加長衫、七衣,又穿著斗蓬,
衣上加衣,打坐時,入靜時那種「卡卡」的感覺,不知妳能想像否?

在遠方的妳,想必那幾天也是零下好幾度吧!
從沒體驗到零下好幾度的天候,
或許未來有機會,帶著渡假的心情,也來體驗一下吧!
猶如這次聖嚴師父第一天希望我們以渡假的心情、很輕鬆地的心情,來過這七天的修行生活,也用欣賞的態度,來欣賞這七天的修行過程,
我在思惟,未來有年假,找個適當的時間,
以渡假的心情去國外探望妳,順便來體驗到零下好幾度的天候!
明天便是西方的聖誕節,祝妳Merry Christmas
 2016.12.24,下午7:50DDM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換房子,主人沒有換

剛才在閱讀《人生雜誌》400期〈世界佛教村,你在哪裡〉中東初老和尚的〈宗教與人生〉一文,其中有段話講得很好,我把它記下來:「我們的生命,是永恆不滅的。生,死,這是真理生命的軀殻,不是真理生命的本身。軀殻的生死,等於人的搬家。今日有錢搬入樓房,明日無錢搬入平房。搬入樓房,等於作了善業,昇入天堂;搬入平房,等於作了惡業,墮入地獄。搬來搬去,房子雖有好壞,但是主人沒有換啦!人多生以來,六道輪迴,靈性不滅,也是這樣。是故我們的生命長短,禍福,都是自己創造的,不假外力。我們要獲得永恆的生命,必須放棄貪丶瞋丶癡的業,脫離無常苦的人生,求得常樂我淨的真生命!」(人生雜誌400期,東初老和尚〈宗教與人生〉,頁75)

「我們的生命長短,禍福,都是自己創造的,不假外力。」生命,如換房子,但主人沒有變!種善業,享樂果,種惡業,嚐苦果。生命長短,禍福猶如住到樓房與平房,是自己造的。

而生命中,生命的長短,生命的禍福,如何配套在人與人的緣份上呢?

有時候,人與人的緣份,發生只在一剎那的當下,有時候的緣份只是維繫在一分鐘丶一小時丶一日丶一年,或只有三十多年,乃至一輩子。

緣生則在一起,緣滅則分開,自然界都是如此,無有定法。所以才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甚深的微妙法非人所能了解,為何?因為我們都想要有一個「百年好合」的人生,其實人生如夢,猶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何過好這輩子,借假修真,日日念佛,日日好日;常繫念佛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藉著彌陀佛的「名以召德」的力量,減一分煩惱(禍),增一份智慧(福)。如此才能在夢幻人生中安心安身,做好自己的角色!(2016.12.16,下午8:27,DDM)

拈花微笑

記得有一天,在齋明寺早上九點義工佛法分享畢,一位男眾主廚會後問我這樣的問題:「法師,想請教妳,我看書,看到拈花微笑這個故事,世尊為何拈花,迦葉為何微笑?我不明白?想請教法師?」我嘗試回說:「那是因為世尊要傳法,藉著拈花的動作來傳達以心印心的心法,迦葉明白了,所以微笑了。」男眾主廚繼續問:「為什麼要拈花呢?不是別的?」我回說:「這是緣起法。世尊藉拈花這個動作的緣起,表達他的心意,凡是一個事件,一定要有緣起才會發生,譬如你與你夫人相處久了,使了一個眼神,他便會意你的意思,但也要藉著使眼神的動作,才能明白你的意思!」男眾主廚聽懂了,我問他還有問題否?他說沒有了,便進去大寮內開始煮午餐了!
水陸法會期間,有一天中午坐車往大壇時,車上同壇的師兄問我同樣「拈花微笑」的問題,我對師兄說:「好巧啊!這問題前些時候在齋明寺有一位男眾主廚也在問我這問題喲!我便把先前回答的內容分享給師兄聽!師兄聽了,會心微笑,點點頭,一起往大壇法師休息區走去!
(2016.12.16,下午7:44,DDM)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十字繡

記得伯母很會刺十字繡,在kampung時,便看到她的十字繍作品。

前年(2015)回馬探親時,在新山四堂哥家沙發上的靠墊,見有伯母繍好四方形的十字繡作品,圖案簡單雅緻,妺妹與我見到很喜歡,便跟伯母各要了一個,結果,我忘了帶回台灣,留在俗家中!

今年(2016)回馬探親,過年時向伯母丶堂哥拜年,峇株大堂哥家也見到伯母的長方形十字繡作品裱起來掛在牆上。聽堂哥說堂妹也會刺十字繡,聽到也很歡喜!

又去三重達磨武術館做拔罐治療時,老板娘是中國人,只見她沒客人時,便坐在椅子上刺十字繡,牆上掛有她好幾張已經裱好的大概對開大小的十字繍作品,還真的很好看!跟老板娘寒喧幾句,她說她很喜歡十字繍,利用空檔沒有客人時,便會繍幾針。

今天有菩薩來找我,說她自女兒往生後,晚上要吃安眠藥才能睡覺,她問我幾點起床,我說早上打板後4:10吧!她說我醒時,她正想睡。聊天中,突然想到伯母會刺十字繍,建議她也學一學!她笑著說,法師,我已經放了一年沒繍了,自女兒往生,傷心難過,把這件事忘了!我說下次妳帶小張的給我,教我繍一下好了!我有興趣!嘻!

她回去以後,line給我說:「今天法師提醒我,對我說學十字繡,放在角落一年多了!」她line了繍了一半的作品,以及去中國採購的一些未繍的作品給我看,我回說:「睡不著,便繍這個,不一定要吃藥。不睡,繼續繍。想睡,不要繍。多繍幾幅吧!應該會有許多作品,到時候拿給我看看!」之後我又寫:「妳有十字繍,我有書法和簡單的塗鴉,加油!比賽看看,誰最多作品!」哈!

其實,如果可以把身心著力在某種特殊的藝術上,如寫書法是滿好的!若對女紅有興趣,再結合藝術,刺十字繡便是最佳的選擇,它讓我們可以專注安定在當下的針法與繍法,如繼程法師所說「整個創作過程都能保持(專注安定)這種狀態的話,這便是禪。」而專注在藝術作品時,其成果也很顯著,一幅幅的大小作品可以裱起來,掛起來可以供人觀賞。若是刺十字繍,更可以延伸做成日常生活用品,如沙發上的靠墊等等,何樂而不為呢?(2016.12.14,下午9:55)

一日禪的心得(2007)—憶父親

我以為我把這件事忘了,
現在,我發現我沒有。

我以為我把男眾老菩薩的死,給忘了,
現在,我發現我還是一直在惦念著他。

對於這件事,我一直在疑惑,
為什麼不早一點處理呢?
如果早一點處理,那我還來得及見一見您!「阿叔!」
但是,因緣就是如此,
被學校通知可以回去時,
我遲了,遲了好幾天?
還記得5月時,知道您心肌梗塞要開刀動手術,
手術前一天,我打國際電話給您,
那是我們最後一次話匣子了,
最後在電話中的承諾,我說了:現在不能回去,要等到7月或8月才能回去,
老菩薩您說沒關係,就等那時候!
這遺音還一直回盪我耳際。
雖然不是7月回去,而是5月您開刀後才回來,
已經遲了幾天,我承諾我是會回來的,我做到了,但卻不能與您面對面再傾談話匣子了,
您的神靈不知在那裡?讓我摸不著邊,
叫您時,您的空洞眼神,讓我知道您不在我身邊。

經過一日禪的靜心,我發現對於這件事的處理過程,我內心是愧咎的,愧咎我自己沒有趁早回家看您,
我到現在才覺得這是深層的愧咎,
而我不敢面對它,把它藏起來。
另一個發現,我對死一直是害怕的。
藉由這愧咎的喚醒,讓我也知道我害怕面對死。
藉著現在這愧咎,我知道我與老菩薩的緣,就是這麼的淺。

但是我還要跟老菩薩您說,那一通電話中,我知道您是擔心我的,我在另一邊一面哭一面念著觀音菩薩,祝禱您平安。
12月9日您往生時,接到小弟的國際電話,我正在淡金路上,
馬上買了機票回家,見到您往生安詳的面容,我放心了,我沒有淚水,淚水在最後一通電話已流盡,
我在您的身邊誦了一部《金剛經》,
雖然不能再與您重新話匣子,
但是最後的那一通電話的親切聲音,
還一直留在我耳際,我還是會想念您的。
(2007.6.3,佛三釋常慶,2016.12.14案:今天回看僧大時寫了一些小品文,看到這篇,稍做錯別字訂正與增補。父親2004年5月開刀,12月9日往生,病苦約半年之久。)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學游泳的體驗

每當村前水霸的閘門開啓,淡水從村前流到海中,等到漲潮時正值下午四時至五時左右,河水是淡的,這時村中的大哥哥丶大姐姐會邀約大家下水游泳。

住在近海的小孩,不會游泳,大哥哥丶大姊姊會帶著你把游泳學會。

未學會游泳時,小時候,我常蹲在河邊的碼頭上看大哥哥丶大姊姊,在碼頭邊右側的一個作為維修船隻的二根大柱子的空間處游泳,時而看他(她)腳踏水底下的柱子站起來,時而又游到另一根上,互相潑水丶潛水,好不羨慕!

等到我已是足夠年齡可以下水學游泳的時候,徵得母親的同意,那一天正值水霸的閘門開啓,淡水從村前流到海中,漲潮時村中的大哥哥丶大姐姐又再互相呼喚邀約大家下水游泳。

我記得那時堂哥帶著我學游泳。印象中船隻的繩繫在一根大柱上,船隻與碼頭隔著一個手臂大小的空間,碼頭的樓梯已經淹到沒剩幾格,堂哥叫我下樓梯,先體驗整個身體泡在水中的感覺,然後雙手捉著樓梯,將雙手後的身體放掉,雙腳學著踢水,一面放手不捉樓梯,一面踢水,一面再繼續捉樓梯,一捉一放,就這樣開始學習游泳的第一課。這第一課讓體驗到相信妳的身體,且要放鬆它,若不放鬆它,會沉下水而吃到水。第二課堂哥教我沿著碼頭的立柱,從第一根立柱游到第二根立柱,兩根距離很短,很快地便學會了游泳的技巧。學會了游泳,便可以和大哥哥丶大姊姊,在碼頭邊右側的維修船隻處游泳。第三課要學跳水,從船上往水中跳,你可以做幾個喜歡的姿勢往下跳!看到大哥哥丶大姊姊不時爬上船,又往下跳,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跳下水時,全身不去管它,它會沉下水,放鬆了又浮起來!

你知道嗎?大家最喜歡什麼呢?每當有船隻往我們這碼頭快要經過時,大家聽到遠處的船聲,便開始爬上船隻做準備,等到船隻經過後,經過的船隻後會生起餘浪,大家這時心心相應丶有默契一起往下跳,跟著波浪一上一下,整個身體在享受波浪的推動!這時,你的身體必須是放鬆的,才能盡情的享受波浪一上一下的感覺!

我們在看《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時,聖嚴師父曾多處提到體驗呼吸,如體驗自己是在生命大海裡游泳,好舒𣈱丶好平穩丶好快樂!(頁105、106)就小時候跳水游泳的經驗,真正的「放鬆」,是隨著波浪一上一下,整個身體在享受波浪的推動,那才真的叫「放鬆」,那時沒有自己,只有波浪帶著你,你完全是和波浪合一的!也就是當你真正的「放鬆」時,只有方法,沒有身體的存在!(2016.12.12,下午7:14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下象棋

已故俗家父親只有小學程度,但讓我大跌眼鏡的事,他會下象棋。
高中時,有一天竟然看到父親與伯父一對一的在下象棋,這是讓我另眼相看的一件事!

如果伯父、父親在下象棋,我偶爾會在旁邊觀戰。下象棋主要目標鎖定在擒「帥」(「先吃敵將帥者為勝」),要擒「帥」沒那麼容易,只見「帥」(「將」)的左右兩邊各有的「相」(「象」)、「仕」(「士」)、「車」、「馬」、「砲」(「炮」),還有許多的小「兵」(「卒」)等在保護著。每個棋子都有它走的跡道,不能踰越!只見伯父丶父親他們的起棋子的步驟,條理分明,你一來我一往,招招是向著擒「帥」的陣營布局,而每個棋子都能自保自己的安全而免被對方吃掉。若要犧牲一個祺子,一定是操之有素,擒「帥」的攻戰,勝在一方。

只見有時是伯父勝局,有時是父親勝局,伯父、父親可以來回玩上二、三局。在旁邊觀戰的我,漸漸地也了解到下象棋的步驟與原則。有時會邀約堂妹簡單的玩一玩,模仿伯父、父親的起棋、下棋,越過「楚河漢界」,嘗試讓對方失去防守,擒對方的主「帥」。倆小無猜,有時堂妹勝局,有時我是勝局。

下象棋,是一種益智遊戲。伯父丶父親,僅是小學程度,但從下象棋中卻能看出他們的智慧。所以,智慧的展現,不在知識丶不在學歷,而是在應對事物的當下,如何應當時的因緣,有效的判斷丶抉擇丶無差錯,操之有素,妥善的處理你所面對的事情。看到伯父丶父親在下象棋的關鍵時刻時,如何將棋子下到恰當的位置,一再推敲,深思熟慮般,在旁邊觀戰的我,也能感受一棋難得的謹慎,一棋決定勝局的喜悅!(2016.12.11,下午12:42,DDM)

補充資料:

網路上查詢,下象祺是一種什麼遊戲呢?「象棋是一種富含益智性、策略性的遊戲。由兩個人指揮同等數量的棋子,模擬古代戰爭的場景,進行對戰,以擒得對手的「帥」或「將」為勝利條件。過程中為了獲勝,必須運用各種策略技巧進行攻擊與防守,由勢均力敵推進到優勢,進而拿下對方主將。」「象棋……,其戰場較為開放,棋子活動空間較廣,容易馬上進入激戰。……象棋有「九宮」與「王不見王」的設計;……。」(參考網址:

http://www.cccs.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38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清徹的小溪

《坐禪箴》有句話云:「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每當讀到這句話,便會讓我聯想到,高中時星期日,没有上課時,早上都會去水霸前,過淡水獨木橋右轉的一戶種可可園的華人家,算是打工吧!
這戶華人會招募我們村中的大朋友丶小朋友去他家,把一顆顆的可可種子剝開,拿取種子放在桶子中,依桶計算,穿滿一桶可得十幾角錢(忘了多少了)。拿取可可種子時,有許多黏液,沒戴手套,常常使得雙手變成朱古力色!
領了工資之後,我們便會給自己「放鬆」一下!一群人走到這戶可可園華人家的「後笆」去「探險」。我們一群人沿著小小的鄉間小路,一路走一路撥開半掩著路的葉子,而沿途有高高的樹展開的樹蔭。
過了這條鄉間小路,海闊天空,天空明朗起來,前面就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淡水小溪,溪水只是微微的流動,幾乎難察覺,仔細看還是有動。
印象深刻的是這條溪水清徹可以見到溪水底,如《坐禪箴》所云:「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溪中有水草,小小的魚游來游去。溪岸有一個小小的木製架子,可以走下去,蹲下用手撥一撥溪水,只覺得溪水之冰冰又涼涼的,好不宜人。
我們這群人若是上午有「打工」,「打工」完畢已近午餐時間,要回家吃午飯,所以大多數幾乎只是來看看這溪水,撥一撥丶輕輕的摸一摸溪面,便覺得滿足,再打道回程。
有時上午沒有去「打工」,下午則是有備而來,便會特地來這裡感受清徹見底的溪水,下水腳踏溪底,頑皮一下,整個身體潛在溪水中,眼睛睜大,看一看溪水中的世界,眼睛受不了,再浮出溪面。泡一泡𣲙涼的溪水,真是一大享受,再打道回去。
(2016.12.10,下午12:32)

人情世故

高中來臺前都住在鄉下,在鄉下,人情世故很單純。

鄉下的前村和後村都住馬來人,中間住華人。若有華人或馬來人過年,都會互送過年禮物。或有華人或馬來人嫁娶,大家都會知道與賀慶。話說若後村的馬來人嫁娶,一列的嫁娶就會從前村走到後村,「琨邦」(一種樂器)一直從頭打到尾,穿著馬來人的衣裳,還真好看。華人多用一列的嫁娶轎車,作為工具。華人過年時,俗家母親都會叫我與妹妹去送禮,不久便會收到馬來人的回禮。

住鄉下,上學只是單純來回華中與鄉下,少去城裏,只有看病,協助俗家祖母丶母親提東西,才會到城裏逛一逛。

離鄉,就直接來臺灣讀書,一路走來,一直都在學校讀書丶教書乃至研究。對人情互動較不懂,故我「憨」「憨」的(台語)。同行善知識勉勵:「憨人有憨福」。

在團體中生活,人來自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人各有各自的原生家庭和工作歷練的背景,相處間便有一種「文化」,難免各見其招了!有一位師長勉勵:「一心為佛,為常住,為師父去用功和服務,其他的人事問題,就不去理了。」
另一位師長勉勵:「就修行而言,直心是道場,⋯⋯因您不與人爭高下,這就是菩提資糧啊!⋯⋯這是多生累劫所累積的特質呀!」

這些勉勵,打從心底,真的很感恩!這些話一定要牢牢記在心頭。雖然快要成為「半百」的人,人情世故,待人處事,還像小朋友一樣在學習當中,最重要的是不忘出家的初發心,出家為了生死,在還沒有了生死前,好好的精進丶好好的學習。

出家為了了生死,
生死未了得精進。
人事非非勿理會,
做個閒僧寄書畫。
(2016.12.10,上午8:28)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非昔人

就讀僧大時,便很喜歡這句《肇論》〈物不遷論〉的句子:「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我還請同學刻了個「閒章」,今天拿來蓋在字畫上。
吾人認為,這句話,意味著光陰似箭,世間無常,勿再追憶過去,勸導大家活在當下的可貴。
以自身的經驗而言,吾似六月的我,現在是十二月的我,已非六月的我,六月至今十二月所經驗到的,比如六月的結夏禪期丶七月執事的公布丶八月美簽的瓶頸丶九月起三個的支援丶十一月的水陸法會,到現在十二月新執事的佈達,讓自己長大了丶明白了一些對人對事的道理,若非走過,還真不能明白其箇中的道理。

水陸法會期間有人曾對我說,出門在外,要學會照顧自己。是啊!自己不好好照顧這色身,讓自己借假修真,工具壞了,如何修道?修心,也是如此,若非逢所經驗過的事,遇境練心,要善護自己的心,尤其在心的戒律之掌握,是不能有一絲絲的閃失!

吾似昔人,非昔人也。吾似六月的我,已非六月的我。時間過得很快,今天是新執事的開始,借書寫「非昔人」三字,砥礪自己,雖沒有憨山大師的深刻體驗,這段期間小小的明白,也算是一種收穫。與大家共勉之!
(2016.12.9,下午12:59)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喫茶去

今天有法師索字,下午寫了這幅字~~
(2016.12.8,下午7:50)


覺海虗空起

最近在做三時繫念的教材,三時繫念的作者中峰明本開宗明義,便把我們這一生的來處與去向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偈頌云:

覺海虗空起,
娑婆業浪流;  
若人登彼岸,
極樂有歸舟。

《三時繫念佛事》卷1:(CBETA, X74, no. 1464, p. 56, a15-16 // Z 2B:1, p. 56, a9-10 // R128, p. 111, a9-10)


覺海虗空起,
娑婆業浪流;
=表迷。
若人登彼岸,
極樂有歸舟。
=表悟。
此偈說明迷悟之理。

【常慶參考其他文獻試譯】人人本來具足圓滿無礙的覺性,浩瀚如大海。
覺海(覺性)中本沒有虛空,但眾生一念無明念起,以致於向外攀緣,故有內外能所之分,從原本具足圓滿無礙的覺性,變成有能所對立的身心世界,從此在娑婆業海中流浪而不自知。

如果想要還妄歸真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彼岸,西方極樂世界有一艘西方船,登上西方船便是我們好的船隻 (方法或法門)。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過獨木橋的經驗

小時候長大的kampung是近河邊,近海是鹽水河,由山邊流下的是淡水河,村前有一座水霸隔開這二條河。
退潮時,水霸的閘門會打開,淡水便從村前流向海中。

高中時,騎腳踏車上學,每天來回經過二次,一次是早晨天半暗上學時,一次是放學回家,下午時。

很特別的是,早晨天半暗上學時,經過水覇的經驗,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過水霸時,有一個往下的斜坡,斜坡下有一座連結丶但僅夠「覇王車」經過的獨木橋。每每騎腳踏車往下斜坡時,便得全神貫注,捉好煞車器,雙手穩住脚踏車頭,生怕有一絲絲的閃失,過不了獨木橋,反而衝到淡水河中。
一過了獨木橋,總是鬆了一口氣,與村中的學子倆倆並行,悠悠地丶輕鬆地騎到村頭搭公車到華中。
(2016.12.6,下午6:47)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雷聲大丶雨點小

記得大馬的下雨天,常常是傾盆大雨,但有時卻是「雷聲大丶雨點小」的狀況。
高中時有好幾次,已見天空佈滿黑雲,閃電不斷丶雷聲隆隆地,快要傾盆大雨的樣子,這時俗家母親便會叫我們就讀華中的姐妹們一起將擺在屋簷外的左右各二個儲雨水的大灰缸的剩水倒掉,順便把內缸洗刷乾淨,以作為傾盆大雨時儲存乾淨的雨水之用。大灰缸洗刷乾淨,一切就緒中,結果,卻只落下幾滴的雨水,雨水沒儲存到,反而忙了一場,隔天還得到水霸前的淡水河去取水。

這一次七月的執事,覺得滿像那種「雷聲大丶雨點小」的狀況,「歡喜」了一場,又回歸到「原點」。

《肇論》有句話說:「吾似昔人,非昔人也!」記下以前的生命故事,寫下來借著看還滿有趣的!再來反觀現在的生命故事,做一對照,點點滴滴,其實這些都是生命故事中的老師。

(2016.12.5,下午9:07;2016.12.6,上午8:24)

小時候的用餐場景

記得我懂事且有記憶時,那應該是小學的時候,我們家與大伯家是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是廚房是分家的。由於已故俗家父親是祖母最小的男孩,且最疼的,故祖母常到我們家這裡用餐。
說起用餐時間,只記得祖母和已故俗家父親坐在桌上吃,我們這些「小不點」(小孩)要等到他們吃完後,才能上桌吃。
這種小時候肅穆的場景,使我長大後,若見到「大人」用餐,沒人說請用餐,便不敢先「動手」夾菜吃,也因為這樣,其一讓我曉得在一個有「大人」在的肅穆場景時,你要學會觀察自己是處在什麼様的一個「位置」上。其二,這肅穆的場景,讓我曉得長幼有序丶敬老尊賢的倫理,在一個漢族家庭中是很根深蒂固的。(2016.12.5,下午7:01)

炸香蕉

記得高中時,已故俗家父親每到下午三點半左右便會叫俗家母親,或炸香蕉丶或煎麵粉餅丶或煮地瓜湯丶或煮綠豆湯(紅豆湯)⋯⋯。
有一次從台灣回大馬,已故俗家父親又吵著要俗家母親煮紅豆湯,這時才發現,原來已故俗家父親一直保有這個習慣。
記得高中時,已故俗家父親從市中買回來的香蕉,要俗家母親炸香蕉,俗家母親不想炸時,又剛好我下課回家,俗家母親會將調好的麵粉給我,我便會協助將一條條沾著麵粉的香蕉放在油煱中慢慢炸,炸好再端給已故俗家父親享用。
一面炸著香蕉,一面享用熟騰騰的炸香蕉,真是一大享受!(2016.12.5,下午2:08)



大好與大壞

曾有人跟我說,你在團體中形象是「大好」丶「大壞」!
對你形象「大好」者,常看到你的優點,對你形象「大壞」者,常看到你的缺點。
我那時聽到,真的很錯愕!
喔!原來是這樣子的哦!

佛學名詞有所謂的「八風」。(註:「八風」是指「利」(順利)、「衰」(不如意)、「毀」(詆毀)、「譽」(讚譽)、「稱」(稱讚)、「譏」(譏笑人的缺失)、「苦」(身心煩惱)、「樂」(身心快適)。這八種風會使人心產生波動,故合稱為八風。)

其中「毀」(詆毀)、「譽」(讚譽)、「稱」(稱讚)、「譏」(譏笑人的缺失)在人與人言語的互動中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與你有默契者,表現在「譽」、「稱」,與你不相契者,常常是受到「毀」丶「譏」的。

那如何平衡這現象呢?吾人在這些現象中,惟有如《金剛經》所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視這些「毀」、「譽」、「稱」、「譏」(廣則八風)如「虛妄相」,保持自己的「自性清淨心」,才能雲淡風輕,平淡的過好每一天。(2016.12.5,下午1:45)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自利與利他

在團體中學會照顧自己是首要條件,這是自利,
超越照顧自己,以自己的特長轉向幫助他人,這是利他。
自利沒打下磐石,要向前跨越,是何等困難!
反觀以心為磐石,發起利他的悲願心,自利這方面便隱而不顯了,
故菩薩處處以眾生為根基,
視自己如微塵,
不把自己放第一,
而以利他為著眼。
(2016.12.4,下午7:49)

所學所知

因動了一個念頭:「幫助師兄弟修行」。接下來的執事,水陸法會過後便是回到總本山領執。
師兄弟知道我又回總本山領執,說那好啊!可以協助師兄弟做上課的「課程」,這是我們最「需要」的。
水陸法會期間,有位師兄弟跟我說:其實妳的「特長」很顯著,只要不把「執著」放在「身」上,好好放在「特長」上,一定會幫助許多的師兄弟。妳做出來的課程,我們拿來用,我們班若有五十人,五十人可以受用,那不是很好嗎?這位師兄弟鼓勵,好好發揮妳自己的「特長」,有時間也多寫一些書法!
又有一個師兄弟跟我分享,某年某月某日分享給她的資料,她一直在用,應當時的課程,修改所需的內容,編輯成當時能用的教材,接著,這位師兄弟語重心長很正經的說:妳要不要發個心,把某某課程丶某某課程也做起來!
同在大壇的某位師兄弟,知道我未來的執事,面帶微笑的說:那適合妳!
哈!原來,我自己不以為的一件「事」丶「普通」的一件「事」,「平常」有空隨時隨地一直在做的「事」,正是師兄弟所「缺」的。經過這麼的鼓勵,那真要「專」在𥚃頭,好好備課,讓自己的所學所知,發揮在「特長」上!(2016.12.4,下午1:09)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佛事的完成

一堂佛事的完成,
看不到個人的展現,
見到是團隊的默契,
台上悅眾的唱誦與法器的投入,
台下信眾虔誠的禮拜,
今天終於拜完大壇《梁皇寶懺》一部了!
明早8:00延生普佛丶彌陀普佛和佛前大供,下午是送聖,便圓滿今年2016的水陸法會了!
(2016.12.2,下午2:34)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最好的日子

有時,遇到一件事情,
那件事情,讓妳明白了許多道理,
事情的演變,皆有它的因緣。

事後還回去想,
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走過了,
現在的心,是淡淡的,畢竟事情已過,
坦然面對現在,就是最好的日子。
(2016.11.24,下午5:46)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很特別的事

你可曾遇過很特別的事呢?我便遇過好幾件很特別的事,現在一直還記得!
話說在高中時,有一天晚上,要去如廁,結果掉到沼澤中,全身臭得很!俗家母親見我「醜」樣,笑得合不攏嘴!這是第一件很特別的事。
第二,高中時每天早上約五點五十分與一起就讀華仁中學的堂哥、同村的學姐弟和二個妹妹一起騎腳踏車往村口坐公車。而每天這時,村中的某位阿伯總是帶著好幾隻狗兒晨步,我們這群騎腳踏車的學子,總會在路上相向的相遇。有一天,不知為何,竟然有一隻狗兒發瘋似的往我的腳踏車方向衝來,向我的右側屁股咬了一口,結果我與腳踏車都跌倒了,天亮時,急時坐第一班的「霸王車」往城中就醫。以後遇到狗兒,心中餘悸,總會怕伯地!這是第二件很特別的事。
第三,大學時,在台灣的馬來西亞辦事處延長護照,結果同批寄回的二十多本護照全部不見了!被通知護照不見了,讓我好難過,怕以後回不去馬來西亞了,哭著打了國際電話回家告知此事。等待期間,每二星期要到台北警察局蓋章,覺得好辛苦。後來馬來西亞辦事處給了臨時護照,回馬來西亞吉隆坡再辦正式的護照。這是第三件很特別的事。
第四,第一次當行者時,身份較特別,那是一方面要支援佛研所學編的工作,一方面又要上僧大的課程,同班某師兄的關心,認為我這樣的作息跟同學有一段距離,應該跟上面反應,不要再這樣下去了,怎麼說?因我有一些課已在佛研所上過,如阿含,可以抵免,不用跟同學一起上。以之故,有一天與師兄二人,竟然話說「重」了一些。這可不得了,還演變成有「哭」得情境出來,讓輔導法師都知道我們二人互相說「重」話!現在想起,還真得有趣!這是第四件很特別的事。
第五,2007年受大戒,原排在尼東三班,結果編三人一壇時,卻被引贊師調到尼東的後面十幾班,要帶二位老菩薩戒兄一起學習背誦儀規。原可以在第二天與尼東三班的師兄一起登壇受大戒的,卻因被編到後面而晚了一天受大戒,戒序也與尼東三班的師兄差了一大節!這是第五件很特別的事。
第六,2010年去過廣州,2012年去過四川安心站,這二次大陸簽證是托人委辦的,可以辦成。2014年僧團派我與某果字法師要去天童寺參加研討會,結果因本人沒回大馬辦簽證,簽證辦不下來,只得跟僧團說我放棄不去參加天童寺的研討會了!這是第六件很特別的事。
第七,今年七月領執,要去美國東初禪寺支援半年,卻因觀光簽證辦不下來,僧團也無意要讓我辦宗教簽,也沒得去美國東初禪寺支援了!教過的同學遇到我,總會問一下,我說不會去了,等下次有因緣再說吧!這是第七件很特別的事。
第八,2012年去過四川安心站43天,「水土不服」,拉肚子拉了二星期左右,期間只能吃稀飯和吃一點點饅頭,結果人「瘦」了好幾公斤回來。而跟我同去的師兄,卻「胖」了回來。9月來齋明寺支援三個月,又發生「水土不服」的現象,也是「瘦」了好幾公斤,明天即將回法鼓山,接著便是忙著2016年第十屆的水陸法會了。這是第八件很特別的事。

許多很特別的事,
總是在遇到後,
回想起來,才知這是很特別的事。
遇一事,長一智,
遇到很特別的事
當時,可能一下子無法接受當時的狀況,
但是轉個念,這些境何嘗不是生命故事中自己的老師!

很特別的事,
總是說不完的!
(2016.11.23,下午7:20)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旋嵐偃岳而常靜

《肇論》〈物不遷論〉中的偈頌:「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2016.11.22書寫)
(2016.11.19書寫)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肇論》〈物不遷物〉「靜而非動」

就讀僧大時,修讀純因法師所教的〈物不遷論〉,雖然文義難懂,但是自己很歡喜讀之。
又閱憨山大師自傳,憨山大師29歲時,陳太守為了要刻《肇論中吳集解》,請憨山大師校閱《肇論》。而憨山大師先前便對《肇論》〈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而常靜)」的深意不太明白,一直到校閱「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猶在耶?』梵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這段話,憨山大師才恍然了悟「諸法本無去來」的深意。
(《肇論》〈物不遷論〉原文: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隣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隣人皆愕然,非其言也。[《肇論》:(CBETA 2019.Q2, T45, no. 1858, p. 151b25-27)]
憨山老人自譜》原文:至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猶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諸法本無去來也」。)

憨山大師恍然了悟「諸法本無去來」,這是慧的開發接著憨山定發威,(1)當他下禪床「禮拜佛像」時,心中沒禮拜的起和拜的起動之相;(2)當他掀開門簾站在臺階前,望向臺階,大風忽然吹動庭院內的樹木,樹葉滿天飛,心中沒有絲大風「」,樹葉滿天「飛」飛動之相,自言說這是:「這就是『旋嵐偃嶽(而常靜)』啊!」(3)之後,如廁去,心中沒依然解的流出的流動相,自言說這是:「這就是『江河競注而不流』啊!」憨山自慧力開發之後,定力又發威,正是禪宗定慧一體的具體表現。

憨山大師恍然了悟「諸法本無去來」後,從此打破了他7歲時的生死疑情,(叔父」、「嬸母生子」之生死疑情),並作了一首偈子說:「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第二天與妙峰師相見,妙峰師歡喜地問憨山大師說:「你悟到什麼了?」
憨山大師說:「夜裡見河邊兩個鐵牛(註:喻生死)相鬥,打到水裡去了,到現在蹤跡全無。」妙峰師歡喜地笑著對憨山大師說:「很歡喜你有了住山修行的本錢矣!」(且喜有住山本錢矣)

聖嚴法師說:「憨山德清禪師將生死去來之疑,冰釋之後,作了一首偈:「『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這是憨山德清禪師的開悟偈,表達他對生命現象的體認,並且呈現他自己的悟境。開悟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平等心看待生死,把有生就有死當做自然現象。
憨山禪師開悟後,引用幾個比喻來形容他所體驗到的生與死。他說,生死的現象有如晝夜的關係,有白天就一定有晚上,所以,既然有生就一定會死;即使討厭黑夜畏懼死亡也是徒然,要來的一定會來。生死又像水流,永遠流動不歇,絕不在一點上停留;人的生命由出生至死亡,當然也不能有不可能永遠生存不死。」(《公案一〇〇》,118-119)

《肇論》〈物不遷論〉中的偈頌:「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劉貴傑白話解釋:吹倒山岳之風暴十分安靜;奔騰洶湧之江河未曾湍流;飄蕩不定之雲氣未曾浮動;經天運行之日月未曾轉移。)
這四事(旋嵐偃岳,江河競注,野馬飄鼓和日月曆天)一般人都視它為遷流變動的,憨山大師《肇論略注》說:「此四事,常情見之,以為遷流之極」,實際這四事是沒有在遷流變動的,故憨山大師再釋言「明眼觀之,本無遷流。」依《肇論》〈物不遷論〉的命題論之,說明「以物物當體不遷,非言相遷而性不遷也。此不遷之旨,正顯諸法實相。」《肇論略注》

智諭法師《中論講記》「前言」說道:「我們主要有個認識,《中論》以二諦為宗。那我們就知道了,龍樹菩薩思想也宗乎二諦。鳩摩羅什大師既然承龍樹菩薩的法脈,也是不離二諦,僧肇大師也是根據二諦。僧肇大師有一首偈:『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江河競注』,世俗諦;『不流』,第一義諦。若明瞭二諦,僧肇大師著作就可明白了。

動與靜在《肇論》〈物不遷論〉中做了深入的討論,僧肇依「法無來去」,以「昔物不至今」的觀點,闡述他與一般人對動與靜所持的觀點之不同,他說萬物皆是「靜而非動」:「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劉貴傑白話解:常人所謂變動,乃因以往之事物並未保持昔日原有之樣態以延至現在,故事物僅有變動而無寂靜;余(僧肇)所謂之寂靜,亦是因以往之事物並未保持昔日原有之樣態,以延至現在,故事物僅有寂靜而無變動。因過去之事物並未保存至現在,故常人謂事物僅有變動而無寂靜;因現在之事物未能回溯至過去,故謂事物唯有寂靜而無變動。)

今早以小張宣紙書寫「靜而非動」,用以勉勵,以記之。

2016.11.19初撰,2016.11.20再修,2020.3.23三修



參考資料: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53:「九月,至河東,會山陰至,遂留結冬。時太守陳公,與妙師及予意甚勤,為刻《肇論中吳集解》 ,予校閱。向於《不遷論》旋嵐偃嶽之旨不明,切懷疑久矣,今及之,猶罔然。至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猶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諸法本無去來也。即下禪床禮佛,則無起動相。揭簾立階前,忽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曰:此旋嵐偃岳而常靜也。至後,出遺,則了無流相,曰: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於是生來死去之疑,從此冰釋。乃有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明日妙師相見,喜曰:師何所得耶?予曰:夜來見河邊兩個鐵牛相鬥,入水中去也,至今絕消息。師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錢矣。」(CBETA, X73, no. 1456, p. 834, c9-22 // Z 2:32, p. 477, c3-16 // R127, p. 954, a3-16)


憨山大師《肇論略註》卷1:「此引梵志之事,以釋雖遷而不遷,以明昧者不覺之義也。且梵志自少出家,白首而歸,隣人見之,謂昔人猶在,是以昔之朱顏為今之老耄。梵志答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意為少壯自住在昔而不來。豈可以今之老耄排去而至昔耶!此不遷之義明甚,但隣人不知,故愕然非其言,是昧者不覺之意也。予少讀此論,竊以前四不遷義,懷疑有年,因同妙師結冬蒲阪,重刻此論,校讀至此,恍然有悟,欣躍無極,因起坐禮佛,則身無起倒。揭簾出視,忽風吹庭樹,落葉飛空,則見葉葉不動。信乎!旋嵐偃嶽而常靜也。及登廁去溺,則不見流相。歎曰:誠哉!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於是回觀昔日法華世間相常住之疑,泮然冰釋矣。是知論旨幽微,非真參實見,而欲以知見擬之,皆不免懷疑漠漠。吾友嘗有駁之,意當必有自信之日也。」(CBETA, X54, no. 873, p. 335, a22-b12 // Z 2:1, p. 294, a13-b9 // R96, p. 587, a13-b9)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39:「〈不遷字說〉
門人梁四相。稽首作禮。乞表其字。余字之曰不遷。意取肇公論旨也。余少讀肇論。至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茫然莫知所指。萬曆甲戌行脚至河中。與道友妙峰結冬於山陰道院。因校刻此論。恍然有所悟入。及揭簾。覩風吹樹葉。飄颺滿空。乃自證之曰。肇公真不吾欺也。每以舉似於人。咸曰。遷中有不遷者。余笑曰。若然則為理不遷。非肇公所謂物不遷也。然既曰。即物不遷。豈捨物以求理。釋動以求靜哉。梁生諱四相。然萬物靡不為此四相所遷。而不遷之物。非常情所可測識。獨肇公洞見肺肝。今梁生歸心法門。其有志於此乎。苟得不遷之妙。則日用現前。種種動靜閒忙。逆順苦樂。得失勞逸。利衰毀譽。以至富貴貧賤。大而禍患死生。則了不見有纖毫去來相也。即釋迦之分身。觀音之隨應。普賢之萬行莊嚴。乃至世出世法。一口吸盡。又奚止於現宰官身而說法者乎。由是觀之。堯舜以之垂拱。伊呂以之救民。顏子以之簞瓢。孔子所以無入而不自得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嗟乎。夫子此語。真長夜夢中木鐸也。肇公引而伸之。老人以此字梁生。能無負此語。可稱聖門的骨子。況法門乎。」(CBETA, X73, no. 1456, p. 750, c2-23 // Z 2:32, p. 393, c8-d11 // R127, p. 786, a8-b11)

劉貴傑,〈僧肇思想之基礎〉。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8/hkbj0809.htm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眾生與彌陀--《徹悟禪師語錄》​「法藏比丘稱性四十八種大願​」​


[《徹悟禪師語錄》​「法藏比丘稱性四十八種大願​」​]

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稱性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無量長劫修習大行,至於因圓果滿,自致成佛,法藏轉名彌陀,世界轉名極樂。

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
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
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

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
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

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
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

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
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

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
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

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
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

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
夢中人眾多,醒時人惟一。
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