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福慧傳家小印章

今年(2017)很高興收到方丈和尚給大眾的特別禮物是「福慧傳家」純錫佩印的小印章,可以當吊飾,又能拿來蓋章,非常的精緻。
小印章正面刻是篆體的「福慧傳家」,側面四方分別刻上法鼓山「山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楷字。
早上有法師拿了小印章,沾了印泥試蓋,說昨日方丈和尚教大家蓋章的小撇步,蓋時需要在小印章的中間輕輕的按一下(小印章中間有一點凹下),才能蓋的很清晰。果然,蓋在宣紙上非常好看,可以當一個小閒章來使用,比如寫好的小春聯,蓋上這小閒章,整個畫面非常生動丶好看!
(2017.1.18,下午12:25,DDM)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繼程法師談禪修

===================
分享:「聽了第二次,覺得受用,順便打成逐字稿,分享諸大德。」
(原網頁:   http://cqings.blogspot.hk/2017/01/blog-post_94.html)
逐字稿聽打: 常慶
註明: 部份未完成
===================


〈禪是⋯⋯〉(015~
我們一直在想像這個是怎麼一回事,像說你們會問問題,我們怎麼辦怎麼處理,那我可以告訴你,禪它不會教我們做什麼,它不會教的。因為會教的,它就不是禪的體驗了。禪會讓你的心知道你應該做甚麼。所以應該做什麼是你的心知道,不是這方法告訴你,那麼這方法讓你在這過程裡面把你本然性的功能定慧發現出來,所以你的心自然知道要做甚麼。那如果我是用方法來告訴你做甚麼的話呢,那是外在的東西在告訴你囉,那外在的東西它不是個性的丶是個人的囉!個人的話,只有你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裡,比如我很忙啦⋯⋯我怎樣⋯⋯怎様,你問一個老師或問一個諮詢的人,他告訴你,那是他的,跟你沒有關係的,我告訴你所有方法,怎麼自在的生活,都跟你沒有關係。但是,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去修,修了以後你有了體驗,不用我告訴你做什麼,你自然知道應該做什麼,所以這個才是禪囉!那如果我告訴你應該做什麼,那就不是了,那是法律,是戒律。那禪是超越這個,它是在這範圍以內,但是它超越它。所以真正的禪它是讓我的心知道我應該做什麼

六祖呢又非常的有智慧的,因為我們講⋯⋯佛法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講佛性是對的,我們眾生都有覺悟的能力,都有清淨的本性。但是你講佛性是普遍的囉!那六祖在壇經中就講自性,這點很重要,回到你自己本身,你自己本身的本性,所以它是清淨的那麼你怎麼讓自性的功能發揮出來,這是別人不能給你的囉!所以,就你自己要去修。雖然普遍上我們都有共同的本性,但是回到每個眾生本生,他自己的那個本身,他要發揮出來,所以這又回到我們佛陀的教育:自依止個人生死個人了,別人不能幫你囉!所以我們現在一般流行的方法就是有了問題我們去找老師。然後,一般的老師就講一大堆理論也好!方法也好!你都發現沒有什麼用的!如果比較高明的老師呢,他就讓你發現你自己的問題,然後他會提供一些意見,或是一些原理,然後你從原理把握到他能幫你的地方,然後是你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問題,不是他幫你處理你的問題囉!所以,這才是真正禪嘛!

〈法師修習佛法的經歷〉(3431548
我自己學東西的過程是這樣,其實不只是印老,或者是聖嚴師父啊,或是星雲法師啊,或是我自己的師父竺摩法師他們,對我有影響。其實我發現,我身邊的人都在幫我成長,像說我現在在教禪,我教了三十幾年了嘛。我在教學的過程裡面,我發現到說,學生也是我的善知識,因為他們經歷過的很多事是我沒有經歷過的,當他們把問題講出來的時候,我就會用所知道的,然後,用剛才所談的狀況,然後幫助他們處理一些問題。那個過程,那麼在這過程裡面,我會知道更多問題,我就會發現到。然後他們都常常提醒我,讓我知道說,我學的一些東西有一些地方如果沒有學到的話,那麼我就沒有辦法幫助他們處理這些問題,那我就需要再加深一點,或者是我需要貫通,像每次這樣講課,或是你這樣訪問我,其實剛才講過的很多東西,是我現在動過那個念頭才想出來的,之前我可能沒有在講過的,所以都會有這樣的因緣哦!

所以,我跟這些老師學,也包括我的師父,好像印順導師丶聖嚴師父,之前我也看過演培長老的著作,星雲法師的著作我也看過,還有我一些老師的東西我也看過,那我自己學習的方式呢,是這樣的,包括經典的學習,我比較是不屬於像印老那麼細密的學習丶深密的那種思惟,他們看到很細很細的東西,那我是比較會看到大體,所以譬如說印順導師的思想,他講中觀,講比較回到印度的佛教,那麼我就發現這對我厘清整個印度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我就先把這個部分厘清了,因為以前我們得到的一些訊息可能是不是很清楚的,(現在)厘清了!然後我跟聖嚴師父學禪了,在這之前我也讀過天臺宗的資料,也知道,但不是很深入,就是知道一個大體。那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我也覺得說太重要了。那太虛大師的整體性思想,我反而比較說我像他一點,都是看整體,那麼看整體的時候,每一個思想系統,你很細密的去分析,差異就很大。

如果你是從比較整體去看,你就看到他們很多貫通的地方。譬如,整體的佛教一定講緣起,像印老在他的《成佛之道》裡面講到「大乘不共法」裡面講到後面的般若。他講到般若,那麼大家在讀到般若時,大家以為都以為印老在講中觀,其實不對,印老是在講緣起,他在講緣起時說,緣起的思想開展到大乘佛教的時候,它有三個比較大的系統,那麼這三個系統裡面它們解釋的內容,是中觀的內容比較切近般若,或者切近因緣法,他不是講中觀,他是說中觀比較切近緣起法。可是很多讀書的人,讀書人都認為印老講中觀,印老不是中觀學者,他自己從來不承認,他是緣起論者。緣起論,我們又回到原始佛教了,就是佛教。所以,他也沒有說他是原始佛教,他只是說他教的是佛法,所以他是用佛法囉!大乘佛法囉!然後再到秘密大乘佛法。他是用佛法囉,他是回到佛法的核心。可是,很多人認為印老的東西都是中觀,其實這個是有誤解的。然後,這個誤解讓很多人學印老的東西以後,排斥唯識,尤其排斥如來藏,這個是最大的損失,為什麼呢?如來藏系統是跟禪修最密切的!唯識的系統,對禪修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它講轉迷為悟,這個轉化的過程是修心𥚃面很重要的部分。可是,學中觀的人沒有注意到這部分。

那我不是很細的去學,我是一個整體學,我是從緣起的角度來看嘛,那麼印老也說講緣起中觀講的比較切近,但是唯識也有它的優勢,因為它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那麼如來藏雖然淡化了一點,不過從三法印的角度,如來藏偏重講涅盤寂靜,中觀講諸法無我,唯識講諸行無常。所以,唯識比較偏重在世間的種種相,因為世間的種種相,它要分析的很細很細,我們才覺得很繁瑣囉。那麼中觀就講空丶無我,無我是最核心的,它就破掉所有的自性見,在中觀裡的自性見,那是翻譯出來用的。然後,你最後體驗到的是涅盤寂靜,如來藏系統講的是涅盤寂靜,它是從果位的角度,果德的角度講常樂我淨回頭來看修行,所以我們本來具有這樣的功德了,那麼現正還沒有發揮出來,我們就回到修行。那麼回到修行的過程,一定要經過空,只是這個空,你是空到什麼程度。但是,大乘佛教講這個空丶講這個無我的話,就是要把我們所有的問題清理掉。所以,到如來藏講到果德的時候,其實是清淨跟自在丶還有這個快樂,一樣的嘛!所以,我在學習上是大體的,我就把它貫通起來,所以我講禪修的時候,我講無我,我講空,也要講無常,因為你必須從無常才能切入。

那麼禪法的頓悟是你已經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所有的狀態都達到我們說生死煩惱的臨界線的時候用禪的方法突破它,那你體驗到的還是涅盤寂靜。那這樣子的話,所有的思想便沒有問題了,它們之間便沒有隔閡了。那我們有隔閡是我們用學派的觀念,所以到中國它的智慧,實際上開展的層面,我們也不能說它超過印度佛教,但是至少是平行丶平等的,它是到了這個程度。因為,中國便有很高度的智慧,譬如道家與儒家的智慧世界聞名,就是頂尖那個層次的嘛,那我們已經有那麼高的智慧了嘛,那佛教進來又是那麼高的智慧,我們相融的時候,中國佛教的智慧就展現出來,像天臺宗和華嚴宗,這個系統跟中觀唯識的話是不相上下的,我們就用這個角度來看它,它把整體的佛教整理到這麼有層次,把它架構起來,那不簡單的,那是中國人的智慧加入中國的東西了,整個體系是中國哲學的一個角度。

那麼這樣子我們就看到禪宗一出現,它把所有的這些中國本身建立的系統,它把它簡化,所以六祖壇經那麼簡單的一部經,它就基本上把這些內容都講了,但是它簡化的過程裡面它有這個背景,有這個基礎。那麼我們也發現到說中國的祖師,他們的智慧非常的高明,就是佛教的術語,你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是這個意思,可是你翻譯了變成是中文以後,我用中文的意思來解釋它,所以中觀講自性就指的是我嘛,所以自性見就是我見六祖壇經講的自性不是,是自本身具足的佛性,他是這樣解釋,跟中觀的自性是兩回事的。因為他這樣講,你才可以回到自己嘛!如果你講佛性,很多人講佛性清淨,那我不是佛了嗎?

可是六祖他一講自性的時候,唷,是自己的本性喔,你要先回去看哦!不是啊就不是喔!那佛性,佛成佛是佛的事喔!不是你的事!所以你才回到自己囉。所以,中國祖師很多的祖師是借用佛教的術語,然後把這個他的體驗跟智慧展現出來。那後來我們用禪這個字,其實我們也知道禪最早期,中文𥚃面就不是這個意思,借用它來翻譯禪定的意思,也不是這個意思,可是到了禪宗它就是定慧一體的意思,它就變成中國化的一個字眼,我們在用它,那現在普遍在用的中文字太好用了,一講把所有的東西都含攝在裡面,所以大家就會去用它,現在是時尚了,一用你的藝術創作就生等,本來是經濟倉,現在生到商務倉去了,是這個樣子,大家就借用這個囉,但實際上它還是要這個底囉。

所以這些藝術家創作,他們如果有藝術的這個底,那麼把禪的原則和觀念放進去,然後他們把它湧入到他們的創作裡面,他們真的也可以體會到,所以我剛提到的跟我二位元對話的藝術家,他們用肢體,其中一個是用肢體來呈現,她在講的過程,她在講肢體的感覺,她各方面提,這個人雖不講禪修,但是她的體驗裡面就含有這個意境在那邊,我自己本身是這樣經驗,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有時候學佛時,你學某個學派,對你整個基礎是很好,打下來,但是不要停在那邊囉,所以學派也會框住我們。

〈對法師影響的幾位大師〉(15:51~23:52)

民國時期的四個大師,其實都是我很欽敬仰的,那麼當然弘一大師、太虛大師,其實我還比較偏太虛大師一些;那麼弘一大師是因為他整個出家的生活他給我很大的感動,其實某種程度上我會出家也多多少少受到他的一些啟發。受到他的一些啟發,然後讀他的傳記時,發現!嘩!太感人了!然後他的那種完全進入‧....他做什麼便是什麼;他是一個老師,便做到一個完全的老師;他做一個出家人,便做一個完全的出家人;那麼這樣的一種精神,我們就非常的深刻的打進內心說。因為我本身的個性比較不屬這種說像弘一大師那種狀態,嘩!一進去,完全一進去了以後,就守在他想要做的事情上面,然後就深入到他認為最好的狀態。
因為我接觸到佛教的時候,是從青年團,從佛教會進去,所以就組織上的,就佛教發展的,佛教推動的那些工作,所以太虛大師給我的這一方面的啟發,會很大;那尤其是我的師父(剃度師父),又是太虛大師的一個弟子,做的就是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要把佛法湧入到人生,把它放回到人間來,去除我們一些傳統的民間信仰的層次,一方面要提昇,一方面又要把講很玄妙的「理」把它落實到現實的生活裡去囉,因為我本身在從事推動佛青的工作,便覺得太虛大師的啟發就很大。那還有看到他整理現代的思想,我看他的人生佛教,他後來整理的這本書;其實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有滿多的系統是從那邊引出來,把它更系統化;所以這個給我的啟發滿大的。那我就覺得說如果推動佛教的話,我們要往這一方向去。往這一方向去,我們就要做很多的工作。這些工作就是社會性的,因為是人生嘛,人間嘛,你就要回到社會。那麼回到社會,我們如何與社會有很好的互動,我們自己怎樣呈現。所以在早期八十年代,我在馬來西亞佛教界活動的時候,我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我覺得佛教與華人社會有點脫節了,雖然佛教也讓華人社會,就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知道佛教是我們華人的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環,但是我發現說當代的華人社會與佛教有距離,因為佛教淊入二個情況,一個民間信仰,人家把它當作是迷信,人死了才找出家人,那另外一群在家人也好出家也好,講很
玄妙的「理」,好像接不上。所以太虛大師的這個人生佛教就是要把這二個他們的問題清理掉以後,把它接上去。所以我那時就有一概念,要把佛法重新輸入--就是像以前印度把佛教傳入中國--那種觀念,重新輸入華人社會裡。所以我就一直跑華團,華人社會的,只要有研討會,他們會請我們佛教,他們已經慢慢有覺醒到佛教是華人文化的一份嘛,我就一直想辦法湧入他們,所以我跟報章關係非常好,跟那些編輯、總編輯有很好的互動,他們就幫我們這樣子做囉!做這些工作(註:把佛法重新輸入華人社會)!其實這些工作都是從太虛大師那得到的啟發。那麼,弘一大師就讓我覺得,你就是自己本身的部份一定要做好,這樣子的話你才有一個底。實際上我們本來就發現說,弘一大師的影響很深,其實他的影響還在,很多知識份子他們會學佛,就是有弘一大師!包括現在還是這樣,因為他們很難想像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然後人生經驗這麼豐富的人,一走到佛門的時候他可以輕淡到那個程度,這個一定是佛教、佛化裡有一個很深很深的力量,才能夠把一個人轉成這樣的一種境界出來,所以很多知識份子就特別有興趣的這個過程。
現在我也發現很多人注意印光大師,他對於佛教的影響。以前我們只注意到他講淨土囉,講倫理囉,現在發現到其實他影響的層面也是很深,就是他對傳統道德的提倡,就是回到中國傳統的文化囉,這個中國傳統的文化跟佛法我們是不能分開它的。他在這一方面的影響,很多學傳統文化的人,他們就覺得印光大師做了事情。其實我們發現說這些大師的影響力很深。另外一個更不用講囉,你看中國佛教的禪宗,可以傳承下來,完全是虛雲老和尚他的那種堅持。當時聽說他已經在香港了,但是他覺得他應該回去,他回去是把整個大陸的慧命把它保存下來,就是因為他很多的堅持,然後就把自己完全的投入。所以我們就看到這四個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大太了。
我自己本身算是很有福報囉,我跟虛雲老和尚有關,跟太虛大師也有關係,又受弘一大師的影響。其實印光大師我比較生疏一點,所以我現在寫歌很多嘛,太虛大師我寫了,弘一大師我寫了,虛雲老和尚我寫了,都寫一首歌給他們!(註:2017.10.9逐字稿打字畢)


〈聖嚴師父的傳法因緣〉(2354~)


〈如何看待禪修帶來的體驗〉(43375058
其實這些是這樣,我們許多人禪修的人,很重視這個體驗,很重視這個境界,那麼是尤其整天想要開悟,有些呢想要神通,但事際上這些都是過程,都是無常的,你有了體驗,你如果停住了就「有住」,不管你體驗多好,一旦住在那邊,就有問題了,所以真正體驗的話呢都是要讓它過去的,只是所有的禪修重點都在方法,一旦進到禪堂都是方法,我們只是用我們的身心,方法是一個技巧,我們的身心去應用這個技巧,在應用技巧時身心會產生變化,因為它在調和,用方法來調和我們的身心,當然背後要有一個理囉,就佛法的理,佛法的緣起丶空的這個理,還有輪回的這個理,這個理作為我們的背景我們才能知道修行的方向在那裡,要了生死,因為生死輪回很苦嗎我們要了生死,那一定要理做背景囉。




然後你在用方法的過程一定會有經驗,所有方法過程一定會有經驗,但是所有的經驗一定都是幻相,所以一定要回到《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定要用虛相丶妄相來看你的經驗,為什麼呢?

像說我們泡一泡茶,我在泡茶時,水溫丶煮水的工具丶茶具,這些全部都有關係的,我在泡時他變成一個整體,當這個整體在運作時我泡出這杯茶,那麼這杯茶的味道你喝了,你覺得這杯茶的味道太好了,然後我希望我泡第二泡還是在這個味道,你心有所住了!我在泡第二泡時,水重煮了,茶具茶葉泡開了,第二泡不可能跟第一泡完全的味道,你還要求跟第一泡完全的味道,你就有問題了,這個體驗在好,你都要放下,然後你要品的是第二泡的當下,那麼這樣子的話都過去了,每一泡都過去了,所以你在品茶時是品當下的那一泡。當下的那一泡你能品出好味道是你過去的一些經驗可以幫助你,但是你不能把過去的經驗套進去,所以說過在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不可得」,不是沒有,但是「不可得」是「不執著」它,「不執著」它不是說它沒有經歷過,凡走過的必留痕跡,你怎麼用這痕跡呢?所以,你這過程裡面啊你很熟悉丶越來越熟悉這味道丶這過程時候呢,你就發現過說你每一泡茶它都不同的味道,但是你都品的出來,你都可以安住在當下去享受它,這才是禪嘛!所以,我們所有的經驗過了,師父都告訴我們當時會給我們一些開示,然後過了以後他就叫我們全部都放下。因為你在用方法的過程中,它會不斷的有這些經驗,只是有一些經驗它很深,可能幫助你到一種所謂見性或開悟的這個程度。你有了這體驗過後,它就湧入到你的生命裡面,然後它就過去了,因為它是過去心了,如果你還整天捉住那個,像現在有人說你開悟以後你要更精進,重複這個開悟的經驗,這個一定是有問題的,這知見本身就是有問題。那麼講這個話的人一定沒有開悟囉,他以為自己講得對,其實是不對,因為沒有任何經驗是可以重複的,「緣起」從來就不會重複的,所以每一次都是當下

所以,我們每一個過程,有了以後,我們只有知道它過程,那麼至於那個過程,那個時刻的情況你是完全沒有辦法講的,所以真正開悟或最重要的不是那個見性的經驗,不是的!那個不重要的,它只是一個剎那,頓悟就過了,所以所有的這些經驗更重要是它對你整個生命的啟發,或者是它,你有了這經驗過後,你的生命怎麼展開,那個是最重要的,假如你有了這個經驗以後你發現到說:嘩!太重要了!怎麼說呢?我終於更深的體會到這個佛法,這麼好的佛法,我一定要跟所有的人分享,從此你就投入到弘法利生的工作,投入你的一生,這就對了!

嘩!這經驗太好了!我每天都坐在那裡,一直希望這經驗一直來,那就有問題啦!那就不是真正的體驗了!所以,很多人都誤解了,嘩!以為有了這經驗以後一直要重複這經驗,很好很舒服坐在那邊靜靜的,然後坐在那邊等什麼爆炸之類的東西,那都是出問題!所以更重要的是,過了以後,如果我們從中觀的角度,《大智度論》講「入畢竟空,滅諸戲論」,那沒有什麼好講了,可是你必須要出畢竟空嗎?出了畢竟空,方便嘛!般若是入畢竟空丶方便出畢竟,然後你就要「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這個才重要嘛!

所以,所有這些經驗我們在禪修的經驗都會有的,只要我們用功都會有,只是每一個過程它給你什麼様的啟發,它是不是讓你的生命開展的更加豐富,然後你能夠做更多的為眾生服務的事情。那沒有這過程的話,你在跟人家講你有什麼,大概都是你重複自己的經驗而已。

〈繼程法師禪修體驗前後的不同〉(50585338

只能這樣子形容囉,就是在這之前對佛法是一種理解,過了以後對佛法是一種體會。之前我在講佛理時,可能我要看很多書收集很多資料,之後在講時是從心裡出來的,就這樣子囉!很簡單啊!所以現在我講很多開示,我看一些書,我現在還在讀經典,我讀的經典不是文字的,就是生命中的這些!所以剛才我也提到,在教禪的過程中,我的學生都是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的經驗,他們呈現出來的,其實是就像一本書告訴我囉!所以甚至我寫過一些偈子偈頌,看一套戲像讀一本經,因為戲裡面也有它一些啟發嘛!所以我們就從各方面去吸收。然後在講課時基本都沒有用什麼材料哦!不需要用什麼!因為所有的東西我要告訴人家那些好的都是我們經歷過的嘛!所以我就是告訴你我自己的經驗,那如果講的比較深一點,嘩講的高一點就是我的智慧嘛!就是這樣子囉!就是這些我學到的東西,我覺得它很好!所以那一天我也講嘛,很多人說佛法好,學的人那麼少,因為很多人沒有把這個好分享給大家嘛!禪法好,為什麼禪修的那麼少,因為你禪修到很好的體驗,但是你沒有跟大家分享,大家怎麼知道呢?所以,我現在覺得佛法很好、禪法很好,我就要把這個好分享出去,那麼這些好是自己經驗到的,所以我不用再從別人的資料裡告訴你它怎麼好,我本身就有這個經驗,這就是好的嘛!所以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基本上是這樣的一種過程囉!

===============================


继程法师谈禅修
https://ccdharmatalk.blogspot.tw/2017/05/blog-post_24.html

=============================

游丶游丶游

大鴨游大路,小鴨游小路,
自知現在是小鴨,只能游小路,
盡自己的力量,小路也是路,
小路繼續游,終究可以游出大路。
(2017.1.16,下午1:55,DDM)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改變

怪哉!我的性格轉變了嗎?
以前急著把事情做完,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三郎,一直往前,累了才知過度了!
現在做事慢慢磨,不急著完它!有做就好。
改變,其實也是一樁美事,
前與後的差別,冷暖自知,
心裡會告訴你,你曾經走過這一段歷程!
(2017.1.15,下午6:01,DDM)


覺得忙很多!

新的執事,突然覺得忙很多!
所謂覺得忙,是因為執事項目,不是一蹴而成,一次做完便算了,
它有前置丶正在做丶後置的項目要去達成!
覺得忙,怎麼辦?
回到女寮,靜靜坐一下,動動毛筆,不讓自己想什麼,隨意塗鴉二丶三筆,竟然也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誰說忙人沒時間?原來忙人的時間是忙中點滴中撿來的!
(2017.1.16,下午1:11,D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