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換房子,主人沒有換

剛才在閱讀《人生雜誌》400期〈世界佛教村,你在哪裡〉中東初老和尚的〈宗教與人生〉一文,其中有段話講得很好,我把它記下來:「我們的生命,是永恆不滅的。生,死,這是真理生命的軀殻,不是真理生命的本身。軀殻的生死,等於人的搬家。今日有錢搬入樓房,明日無錢搬入平房。搬入樓房,等於作了善業,昇入天堂;搬入平房,等於作了惡業,墮入地獄。搬來搬去,房子雖有好壞,但是主人沒有換啦!人多生以來,六道輪迴,靈性不滅,也是這樣。是故我們的生命長短,禍福,都是自己創造的,不假外力。我們要獲得永恆的生命,必須放棄貪丶瞋丶癡的業,脫離無常苦的人生,求得常樂我淨的真生命!」(人生雜誌400期,東初老和尚〈宗教與人生〉,頁75)

「我們的生命長短,禍福,都是自己創造的,不假外力。」生命,如換房子,但主人沒有變!種善業,享樂果,種惡業,嚐苦果。生命長短,禍福猶如住到樓房與平房,是自己造的。

而生命中,生命的長短,生命的禍福,如何配套在人與人的緣份上呢?

有時候,人與人的緣份,發生只在一剎那的當下,有時候的緣份只是維繫在一分鐘丶一小時丶一日丶一年,或只有三十多年,乃至一輩子。

緣生則在一起,緣滅則分開,自然界都是如此,無有定法。所以才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甚深的微妙法非人所能了解,為何?因為我們都想要有一個「百年好合」的人生,其實人生如夢,猶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何過好這輩子,借假修真,日日念佛,日日好日;常繫念佛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藉著彌陀佛的「名以召德」的力量,減一分煩惱(禍),增一份智慧(福)。如此才能在夢幻人生中安心安身,做好自己的角色!(2016.12.16,下午8:27,DDM)

拈花微笑

記得有一天,在齋明寺早上九點義工佛法分享畢,一位男眾主廚會後問我這樣的問題:「法師,想請教妳,我看書,看到拈花微笑這個故事,世尊為何拈花,迦葉為何微笑?我不明白?想請教法師?」我嘗試回說:「那是因為世尊要傳法,藉著拈花的動作來傳達以心印心的心法,迦葉明白了,所以微笑了。」男眾主廚繼續問:「為什麼要拈花呢?不是別的?」我回說:「這是緣起法。世尊藉拈花這個動作的緣起,表達他的心意,凡是一個事件,一定要有緣起才會發生,譬如你與你夫人相處久了,使了一個眼神,他便會意你的意思,但也要藉著使眼神的動作,才能明白你的意思!」男眾主廚聽懂了,我問他還有問題否?他說沒有了,便進去大寮內開始煮午餐了!
水陸法會期間,有一天中午坐車往大壇時,車上同壇的師兄問我同樣「拈花微笑」的問題,我對師兄說:「好巧啊!這問題前些時候在齋明寺有一位男眾主廚也在問我這問題喲!我便把先前回答的內容分享給師兄聽!師兄聽了,會心微笑,點點頭,一起往大壇法師休息區走去!
(2016.12.16,下午7:44,DDM)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十字繡

記得伯母很會刺十字繡,在kampung時,便看到她的十字繍作品。

前年(2015)回馬探親時,在新山四堂哥家沙發上的靠墊,見有伯母繍好四方形的十字繡作品,圖案簡單雅緻,妺妹與我見到很喜歡,便跟伯母各要了一個,結果,我忘了帶回台灣,留在俗家中!

今年(2016)回馬探親,過年時向伯母丶堂哥拜年,峇株大堂哥家也見到伯母的長方形十字繡作品裱起來掛在牆上。聽堂哥說堂妹也會刺十字繡,聽到也很歡喜!

又去三重達磨武術館做拔罐治療時,老板娘是中國人,只見她沒客人時,便坐在椅子上刺十字繡,牆上掛有她好幾張已經裱好的大概對開大小的十字繍作品,還真的很好看!跟老板娘寒喧幾句,她說她很喜歡十字繍,利用空檔沒有客人時,便會繍幾針。

今天有菩薩來找我,說她自女兒往生後,晚上要吃安眠藥才能睡覺,她問我幾點起床,我說早上打板後4:10吧!她說我醒時,她正想睡。聊天中,突然想到伯母會刺十字繍,建議她也學一學!她笑著說,法師,我已經放了一年沒繍了,自女兒往生,傷心難過,把這件事忘了!我說下次妳帶小張的給我,教我繍一下好了!我有興趣!嘻!

她回去以後,line給我說:「今天法師提醒我,對我說學十字繡,放在角落一年多了!」她line了繍了一半的作品,以及去中國採購的一些未繍的作品給我看,我回說:「睡不著,便繍這個,不一定要吃藥。不睡,繼續繍。想睡,不要繍。多繍幾幅吧!應該會有許多作品,到時候拿給我看看!」之後我又寫:「妳有十字繍,我有書法和簡單的塗鴉,加油!比賽看看,誰最多作品!」哈!

其實,如果可以把身心著力在某種特殊的藝術上,如寫書法是滿好的!若對女紅有興趣,再結合藝術,刺十字繡便是最佳的選擇,它讓我們可以專注安定在當下的針法與繍法,如繼程法師所說「整個創作過程都能保持(專注安定)這種狀態的話,這便是禪。」而專注在藝術作品時,其成果也很顯著,一幅幅的大小作品可以裱起來,掛起來可以供人觀賞。若是刺十字繍,更可以延伸做成日常生活用品,如沙發上的靠墊等等,何樂而不為呢?(2016.12.14,下午9:55)

一日禪的心得(2007)—憶父親

我以為我把這件事忘了,
現在,我發現我沒有。

我以為我把男眾老菩薩的死,給忘了,
現在,我發現我還是一直在惦念著他。

對於這件事,我一直在疑惑,
為什麼不早一點處理呢?
如果早一點處理,那我還來得及見一見您!「阿叔!」
但是,因緣就是如此,
被學校通知可以回去時,
我遲了,遲了好幾天?
還記得5月時,知道您心肌梗塞要開刀動手術,
手術前一天,我打國際電話給您,
那是我們最後一次話匣子了,
最後在電話中的承諾,我說了:現在不能回去,要等到7月或8月才能回去,
老菩薩您說沒關係,就等那時候!
這遺音還一直回盪我耳際。
雖然不是7月回去,而是5月您開刀後才回來,
已經遲了幾天,我承諾我是會回來的,我做到了,但卻不能與您面對面再傾談話匣子了,
您的神靈不知在那裡?讓我摸不著邊,
叫您時,您的空洞眼神,讓我知道您不在我身邊。

經過一日禪的靜心,我發現對於這件事的處理過程,我內心是愧咎的,愧咎我自己沒有趁早回家看您,
我到現在才覺得這是深層的愧咎,
而我不敢面對它,把它藏起來。
另一個發現,我對死一直是害怕的。
藉由這愧咎的喚醒,讓我也知道我害怕面對死。
藉著現在這愧咎,我知道我與老菩薩的緣,就是這麼的淺。

但是我還要跟老菩薩您說,那一通電話中,我知道您是擔心我的,我在另一邊一面哭一面念著觀音菩薩,祝禱您平安。
12月9日您往生時,接到小弟的國際電話,我正在淡金路上,
馬上買了機票回家,見到您往生安詳的面容,我放心了,我沒有淚水,淚水在最後一通電話已流盡,
我在您的身邊誦了一部《金剛經》,
雖然不能再與您重新話匣子,
但是最後的那一通電話的親切聲音,
還一直留在我耳際,我還是會想念您的。
(2007.6.3,佛三釋常慶,2016.12.14案:今天回看僧大時寫了一些小品文,看到這篇,稍做錯別字訂正與增補。父親2004年5月開刀,12月9日往生,病苦約半年之久。)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學游泳的體驗

每當村前水霸的閘門開啓,淡水從村前流到海中,等到漲潮時正值下午四時至五時左右,河水是淡的,這時村中的大哥哥丶大姐姐會邀約大家下水游泳。

住在近海的小孩,不會游泳,大哥哥丶大姊姊會帶著你把游泳學會。

未學會游泳時,小時候,我常蹲在河邊的碼頭上看大哥哥丶大姊姊,在碼頭邊右側的一個作為維修船隻的二根大柱子的空間處游泳,時而看他(她)腳踏水底下的柱子站起來,時而又游到另一根上,互相潑水丶潛水,好不羨慕!

等到我已是足夠年齡可以下水學游泳的時候,徵得母親的同意,那一天正值水霸的閘門開啓,淡水從村前流到海中,漲潮時村中的大哥哥丶大姐姐又再互相呼喚邀約大家下水游泳。

我記得那時堂哥帶著我學游泳。印象中船隻的繩繫在一根大柱上,船隻與碼頭隔著一個手臂大小的空間,碼頭的樓梯已經淹到沒剩幾格,堂哥叫我下樓梯,先體驗整個身體泡在水中的感覺,然後雙手捉著樓梯,將雙手後的身體放掉,雙腳學著踢水,一面放手不捉樓梯,一面踢水,一面再繼續捉樓梯,一捉一放,就這樣開始學習游泳的第一課。這第一課讓體驗到相信妳的身體,且要放鬆它,若不放鬆它,會沉下水而吃到水。第二課堂哥教我沿著碼頭的立柱,從第一根立柱游到第二根立柱,兩根距離很短,很快地便學會了游泳的技巧。學會了游泳,便可以和大哥哥丶大姊姊,在碼頭邊右側的維修船隻處游泳。第三課要學跳水,從船上往水中跳,你可以做幾個喜歡的姿勢往下跳!看到大哥哥丶大姊姊不時爬上船,又往下跳,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跳下水時,全身不去管它,它會沉下水,放鬆了又浮起來!

你知道嗎?大家最喜歡什麼呢?每當有船隻往我們這碼頭快要經過時,大家聽到遠處的船聲,便開始爬上船隻做準備,等到船隻經過後,經過的船隻後會生起餘浪,大家這時心心相應丶有默契一起往下跳,跟著波浪一上一下,整個身體在享受波浪的推動!這時,你的身體必須是放鬆的,才能盡情的享受波浪一上一下的感覺!

我們在看《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時,聖嚴師父曾多處提到體驗呼吸,如體驗自己是在生命大海裡游泳,好舒𣈱丶好平穩丶好快樂!(頁105、106)就小時候跳水游泳的經驗,真正的「放鬆」,是隨著波浪一上一下,整個身體在享受波浪的推動,那才真的叫「放鬆」,那時沒有自己,只有波浪帶著你,你完全是和波浪合一的!也就是當你真正的「放鬆」時,只有方法,沒有身體的存在!(2016.12.12,下午7:14

繼程法師開示好文分享

************************************
有些好句摘錄如下:

@繼程法師指出,禪宗的禪是一種「定慧一體,默照同時的狀態」。「默照」或如如不動,了了分明,是動態的,它順著因緣流動。

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流變,我們的心怎能於無常的因緣中保持如如不動呢?
繼程法師說道,如果我們的心跟變動的因緣保持平行,那麼就能夠如如不動。「不動,是在無住的狀態。要達到這種效果,我們的心要一直保持在當下的因緣裏面,這個基礎功夫必須通過禪修。」

方法,是一種技巧。在禪修時,「我們只用我們的身心,運用這種技巧。使用方法的過程,我們的身心自然會起變化;所有的方法必然會有經驗,所有的經驗都必定是幻象。」繼程法師引述《金剛經》的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作為理據。

體驗,既是虛妄、無常的,所以我們應該以虛相、妄相來看待所有的體驗,即便是那些能令我們達到所謂見性或開悟的體驗,我們都不應該耽著它。法師於是提出對待那種體驗的態度:「將它融入到生命裏,然後讓它過去。」

@「禪修最重要不在所謂開悟或見性的經驗,重要的是這些經驗對我們整個生命的啟發 ,假如能夠因為這種經驗,讓我們更深地體會佛法,並將這麼好的佛法與他人分享,投入弘法利生的工作。」這才是重要的;⋯⋯

@「當我在喝茶或寫書法的時候,我發現它們的運作技巧、某些基本的原則,跟禪法的運作有共同之處,譬如說專注和覺照,在禪法中我們稱這個專注和覺照為『默照』或稱作『定慧』。

@「在藝術創作時,如果我們確實能夠做到專注安定,清楚創作的過程;同時,在這過程我們能夠達到定慧一體、默照同時的體驗,並且在整個創作過程都能保持這種狀態的話,這便是禪。」換句話說,以不同載體展示禪的人,他自身必須要有禪的體驗。


@繼程法師先是以輕輕緩緩語調娓娓道出與聖嚴師父學習禪法的種種以及講述《六祖壇經》的因緣,隨後,法師藉由與當日引言人許仁壽菩薩自謙「『我知道』我是一個凡夫」的對話中,切中當日課程的核心,也就是佛法最重要的要義--「自覺」

法師指出,所謂「我知道」這句話,代表的是「自覺」,就是對自己有適當的覺察及深入的了解。尤其,知道自己的缺點很重要,明明白白了解做那些事會產生煩惱,而不去做,就是「戒」。「我們受戒時,最重要的是戒體,指的是受戒時,內心產生自覺的能力,這個自覺的能力告訴什麼不要做,若擁有覺察的能力,就是佛性,佛的本性就是覺悟的本性。」法師詳實對大眾解釋,倘若我們沒有自覺,覺悟的功能未發揮作用,並非缺乏佛性,而是佛性未顯現出來。

@繼程法師解釋,禪宗所講的是「自性」,指的是每一個眾生自己的本性,強調的是「個人吃飯,個人飽」的觀念,至於佛性則是普遍的,別人的佛性,不能代替,別人成佛,我們不能成佛,別人的佛性顯發,不表示我的佛性顯現功能,別人的佛性不是我們的自性,故「自性」得回到每一個個人身上。由於每個眾生是個別生命體的顯現,即使本然性的佛性是普遍的,就事相上的運作而言,別人開悟不等於我們開悟,佛開悟了也不表示我們開悟了,所以,禪宗特別重視將修行回到個人身上來。

@怎麼看到細微的事相?繼程法師提點我們,當用「定」和「慧」,心不被干擾,非常敏銳,法在流動過程中,便可看到微細的因緣生、因緣滅,進而印證無常、無我、空,這就是見「事」的時候,證到「理」,所謂的觀想就是這樣「觀」,只是,我們經常是通過很多思維的「觀」,而非直心的「觀」。

@因此,回到現實生活,就是保持自覺,自覺是基礎功夫,要知道自己的程度,若腿痛,就練腿;會煩心,就學習不被煩,一旦自覺了,每個方法就是最好的。「接著,不斷將修行的心回自性清淨的觀念,讓修行回到定慧不二的狀態,所以,聖嚴師父教默照時,告訴我們要覺照當下因緣,整體覺照,心不被干擾。」繼程法師詳實說明修行的方法,並解釋靜態用功時,當清楚覺照全身,若做不到回到呼吸,需回到方法;動態時候,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若能達到每個當下,心都不干擾,就是默也在,照也在,就是默照一體,默照同時運作。

「只要,抱持這個觀念,在此狀態,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對,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定慧一體,喝水時,知道自己在喝水,喝水的過程,了了分明,心不被干擾;品茶時,用好心情欣賞,但不追逐第二泡茶跟第一泡茶一樣,兩泡茶的差別了了分明,卻不比較,因為,第二泡茶是第二泡茶因緣,無論那一泡茶都滿心歡喜接受,這才是茶禪。」繼程法師慈悲提點我們,並說明兩泡茶當然有差別,心卻沒有比較,其中所謂「了別」是「慧」的功能,不管味道如何,喝下都是歡喜,心不被干擾,就是默照,生活中如此運作,就是在禪中。

@對於有些人學佛一下子就想學深奧的,要找最好的,期望能夠開悟,繼程法師指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更好,只有好;沒有好,也沒有不好,因為所謂的好、更好、最好,並無標準,標準在於個人。」
「一般人學佛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不用找更好的,因為沒有所謂的「最好」,一切都好,沒有不好,心越來越簡化,最後發現,不用找最好,因為當下就是最好,所受用的就是最好。」
法師的說明讓現場氣氛頓時活潑起來,這就是每個人需要練習自覺的原因,自覺之後,自然會找到最好的。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下象棋

已故俗家父親只有小學程度,但讓我大跌眼鏡的事,他會下象棋。
高中時,有一天竟然看到父親與伯父一對一的在下象棋,這是讓我另眼相看的一件事!

如果伯父、父親在下象棋,我偶爾會在旁邊觀戰。下象棋主要目標鎖定在擒「帥」(「先吃敵將帥者為勝」),要擒「帥」沒那麼容易,只見「帥」(「將」)的左右兩邊各有的「相」(「象」)、「仕」(「士」)、「車」、「馬」、「砲」(「炮」),還有許多的小「兵」(「卒」)等在保護著。每個棋子都有它走的跡道,不能踰越!只見伯父丶父親他們的起棋子的步驟,條理分明,你一來我一往,招招是向著擒「帥」的陣營布局,而每個棋子都能自保自己的安全而免被對方吃掉。若要犧牲一個祺子,一定是操之有素,擒「帥」的攻戰,勝在一方。

只見有時是伯父勝局,有時是父親勝局,伯父、父親可以來回玩上二、三局。在旁邊觀戰的我,漸漸地也了解到下象棋的步驟與原則。有時會邀約堂妹簡單的玩一玩,模仿伯父、父親的起棋、下棋,越過「楚河漢界」,嘗試讓對方失去防守,擒對方的主「帥」。倆小無猜,有時堂妹勝局,有時我是勝局。

下象棋,是一種益智遊戲。伯父丶父親,僅是小學程度,但從下象棋中卻能看出他們的智慧。所以,智慧的展現,不在知識丶不在學歷,而是在應對事物的當下,如何應當時的因緣,有效的判斷丶抉擇丶無差錯,操之有素,妥善的處理你所面對的事情。看到伯父丶父親在下象棋的關鍵時刻時,如何將棋子下到恰當的位置,一再推敲,深思熟慮般,在旁邊觀戰的我,也能感受一棋難得的謹慎,一棋決定勝局的喜悅!(2016.12.11,下午12:42,DDM)

補充資料:

網路上查詢,下象祺是一種什麼遊戲呢?「象棋是一種富含益智性、策略性的遊戲。由兩個人指揮同等數量的棋子,模擬古代戰爭的場景,進行對戰,以擒得對手的「帥」或「將」為勝利條件。過程中為了獲勝,必須運用各種策略技巧進行攻擊與防守,由勢均力敵推進到優勢,進而拿下對方主將。」「象棋……,其戰場較為開放,棋子活動空間較廣,容易馬上進入激戰。……象棋有「九宮」與「王不見王」的設計;……。」(參考網址:

http://www.cccs.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