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幾位法師和善知識請法義,我問了其中一個問題:「學生如何信任那位老師是好老師,老師又如何發現學生是好學生?彼此如何相應?」
大概記一下,善知識回答,這個很難詮釋,但彼此應有三點:
第一、尊重;第二、信任;第三、建立彼此互動關係。
往往在教學時,老師傳授知識,學生因聽聞而解惑;這是知識的層次。但另有一個「態度」的問題,這就表現在師生的倫理的層次上,老師可能很快看到學生的優點和缺點而給予建議使其能修正而改變,而學生是否能「接受」呢?或許會認為老師管太多了!而彼此作為「朋友」的關係是平等,則不太能有這一方面的提示了!
知識的層面和倫理的層面建立在「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善知識表示老師與學生有師徒縱向上下關係,也有朋友橫向左右的平等關係。長期在教學上,作為宗教師的學習,在這方面真的是要去好好思惟一下這一方面關係的互動與建立,因為無論在宗派,若以禪宗為例師徒之間的「尊重」與「信任」是趨向明智慧心,見到佛性一一「明心見性」,當下的一種契緣與契緣的「相應」(心心相應)的展現。(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