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論文]淺談默照禪在當代復興的契機(本文)



提要:

  本文探究「默照禪失傳」和其復興的遠近因,以及當代二十一世紀聖嚴法師如何努力及舉辦專修默照禪七前後始末之成果,乃至法師遊化西方,讓東西禪眾受用此一失傳的頓悟禪法,使頓悟默照禪能在西方廣為流傳,並追遡法師所復興默照禪思想主要是根據宏智正覺的〈默照銘〉、〈坐禪箴〉等文獻。
  在修持次第的方面,指出法師參考《摩訶止觀》十乘觀法,整理出有次第又具個人特色的五個層次頓悟默照禪;而法師所指導的頓悟默照禪之練習也結合了四念住「有次第」至默照禪「不落次第」的修持,可視為聖嚴法師從次第的止觀到頓悟的默照」的觀點。
  另外,也指出默照禪方法的操作,有:先照後默(先觀後止)至默照同時(止觀同時)先照後默(先慧後定)至默照同時(定慧同時)、觀整體與不觀局部的練習、默照與放捨,以及多元化契機的禪修教學──有別於古時禪堂與南傳禪修運作。
  二十一世紀默照禪復興的著力點,正如聖嚴法師傳法弟子繼程法師表示:「聖嚴法師所教授的禪法,是依歷代祖師的教學,尤其是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去實踐、體悟,並依此隨順現代人的根器而教導的禪法。法師不但復興了默照禪,又開創了新的契機,讓現代學禪者,能一見傳統中國禪法的善巧。

關鍵詞: 聖嚴法師、默照禪、默照同時、止觀、觀整體



淺談默照禪在當代復興的契機

法鼓山僧伽大學
教務處學術出版組組長
釋常慶[1]

一、前言


聖嚴法師於200923日圓寂,一生弘揚漢傳禪法的步伐,未曾停歇。聖嚴法師承接二個法脈[2],一生著作等身[3],同時具有諸多禪修的體驗,計有「蛇吞青蛙」[4]、「過獨木橋」[5]、「摘柳楊枝」[6]、「誰在搬書」[7]與「放下」二字的受用[8]等。
在行持上聖嚴法師採用佛世以降,戒、定、慧三學並重的精神,研讀各種禪經禪籍,從印度的次第禪觀到中國禪宗的頓悟法門,在慧學上把佛法回歸到《阿含經》「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以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的基本立場,作為修行方法的指導和理念的疏通,[9]「整合後再重新建構起來」。[10] 
聖嚴法師一生多重角色,自稱「不是學者,也不是專研某個領域的專家」[11]、「不是禪師」[12]、「不是律師」[13]、「不是唯識學者」[14]、「不是天臺學專家」[15]等等,法師自己定位:「我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帶動思想的人」[16]和「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宗教思想家」[17]。聖嚴法師雖說自己「不是禪師」,但為了因應當代二十一世紀的現況與需求,聖嚴法師自創自學、「分析整合」(「整理」)[18],創建了一套適應現代人的默照禪,東、西二方推廣的禪法,在西方深受禪眾的歡迎,並興起「默照禪風」。聖嚴法師在弘揚漢傳禪佛教,尤其是對默照禪在當代的復興,其卓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嘗試整理出聖嚴法師如何把已失傳之默照禪復興,及其思想依據與特色。

二、弘傳默照禪的緣起與復興

(一)遠因與近因

1.遠因:默照禪失傳

默照禪是為曹洞宗的修行法門,聖嚴法師在其早期著作〈默照禪概說〉[19]一文中提到中國曹洞宗的源頭,是洞山良價禪師(西元708~869[20]及曹山本寂禪師(840~901[21]。而日本曹洞宗的源頭是中國天童如淨禪師(1163~1228)及日本道元希玄(1200~1253)兩位禪師。天童如淨是洞山良價的第十三代,其第十代真歇清了,是宏智正覺(1091~1157[22]的同門,同出於丹霞子淳座下。
宋以後,默照禪是否還留存於今世呢?聖嚴法師表示默照禪「其實就是在中國,包括臺灣在內,默照禪久已成為絕響[23],即「默照禪,在中國已經失傳八百多年之久了。[24]

2.近因:自修相類似默照禪的經驗與弘法的悲願心

有鑑於默照禪在中國已經「失傳八百多年之久,聖嚴法師有著復興默照禪的這一方面的想法,不是一蹴即成的,而是經年實修、實證之體悟而觸成的。這由幾方面可得知:
  自修相類似默照禪的經驗:
他未進關房之前,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是  他的禪坐專用時間,但他打坐的方法非常奇特,既不修觀也不參禪,更不念佛,……他的「打坐」是諸法之外的「純打坐」,不加任何「禪觀」,他也自知,這是個人的創作[25]
陳慧劍評論聖嚴法師「打坐」的方式屬「『純打坐』」,不加任何『禪觀』」。這種「打坐」的方式在後來聖嚴法師自己道出「在跟老師修行著力時,用的是話頭禪,在六年的閉關期間,修的則是屬於默照禪。」[26] 

  閱祖師著作及嘆禪宗之凋零而興悲願:
其他如聖嚴法師在閉關自修日文時,使他理解到:若要復興中國佛教,必須先去認識世界佛教」;若非引進新知,很難挽回中國佛教衰亡的命運」。[27]在《留日見聞》記述南亭老法師盼望他去日本能夠「去短取長帶回來一套復興計畫」[28]。此外聖嚴法師在深入太虛大師的著作中,太虛大師的改革復興漢傳佛教的運動,觸動了聖嚴法師內心深處,他讚許「太虛大師是一位十足的以漢傳佛教本位的改革家」,「為了復興漢傳佛教,而不是否定漢傳佛教」。[29]而大陸尋根之旅時,聖嚴法師道出「看到禪宗的根源如此凋零,為了使漢傳佛法起死回生,復興中國禪宗的法脈,我們一定要發起大悲願心。 」[30]這種種的因緣與悲願,遂令聖嚴法師有著「使漢傳佛法起死回生,復興中國禪宗的法脈」的使命,來完成當下他要負起的弘化事業。再者是聖嚴法師在英國的接法弟子英籍的約翰‧克魯克一再的求法。約翰‧克魯克再三邀請以及非常渴望聖嚴法師前往英國威爾斯指導禪七修行,期許能「把中國曹洞宗的默照禪,很有體系和比較完整地傳授給英國的佛教界。」[31]
以上種種因緣,再加上弘法的悲願心,筆者期藉著本文將聖嚴法師弘傳之默照禪整理出來,一如聖嚴法師所願,經過他「多年以來的體驗,總算摸出一點門路,也希望有機會把它整理一下傳授給人。」[32]

(二)默照禪的復興

1.默照禪的舉辦與思想之依據

即然默照禪「失傳八百多年了,聖嚴法師究竟如何摸索出「門路」乃至復興呢?以下首先探討其默照禪思想之依據及開展,接著追溯聖嚴法師舉辦專修默照禪七的前後始末。

(1)默照禪思想之依據與開展

默照禪思想之依據
在專修默照禪七中,聖嚴法師有著次第嚴密的開示[33],然而為何聖嚴法師經常引用長蘆宗頤〈坐禪儀〉與宏智正覺〈宏智正覺禪師語錄〉、〈坐禪箴〉和〈默照銘〉,作為專修默照禪七的主要文獻之依據呢?

根據〈專訪聖嚴法師談禪四十九:中國禪宗史上的新紀元〉[34]訪談一文中[35]

這四十九天禪七中的開示,主要是視參加者的狀況、程度及需求而規劃。這當中我的開示分為兩部分,首先是長蘆宗的〈坐禪儀〉,那是所有禪修者所應具備的共同基礎,包括怎樣開始準備坐禪、打坐的姿勢、條件、心態、原則。
其次,則為宏智正覺禪師有關默照禪的文獻,一個是〈坐禪箴〉,內容包括什麼是默?什麼是照?什麼是默照同時?從修行的歷程到徹悟後的境界,都有很清楚的說明,〈坐禪箴〉很短,內容卻相當紮實。另一個是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銘〉,詳細地講默照的方法、觀念、功能,還有默照的結果,不斷加強大家對默照禪的認識及練習。

聖嚴法師的用意有二:
A.長蘆宗頤〈坐禪儀〉:介紹所有禪修者所應具備的共同基礎,包括怎樣開始準備坐禪、打坐的姿勢、條件、心態、原則。
B.宏智正覺:
〈坐禪箴〉:介紹修行的歷程到徹悟後的境界。內容含蓋了介紹什麼是默?什麼是照?什麼是默照同時?
〈默照銘〉:介紹默照的方法、觀念、功能和結果。

祖師著作
教授對象
  
     
  
長蘆宗頤
〈坐禪儀〉
所有禪修者
具備的共同基礎
包括怎樣開始準備坐禪、打坐的姿勢、條件、心態、原則
觀念與方法的引導
宏智正覺
〈坐禪箴〉
默照禪禪修者
修行的歷程到徹悟後的境界
什麼是默?
什麼是照?
什麼是默照同時?
修行的歷程到徹悟
後的境界指標
宏智正覺
〈默照銘〉
對默照禪的認識及練習
默照的方法、觀念、功能、結果

上表可知聖嚴法師沿續著曹洞宗宏智正覺一路下來的原則,以長蘆宗頤〈坐禪儀〉與宏智正覺〈宏智正覺禪師語錄〉、〈坐禪箴〉和〈默照銘〉等文獻「不斷加強大家對默照禪的認識及練習」作為復興默照禪思想之依據,是其用意所在。
默照禪思想之開展
其實,聖嚴法師在舉辦專修默照禪七之前,曾經廣義講述默照禪,其開示如下:
        
          
(三)默照禪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中囼禪宗的禪〉[36],頁89~90
(四)優劣的比較分析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中囼禪宗的禪〉[37],頁91~94
默照禪
1992《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日間禪堂開示」,頁327~328
(四)只管打坐、默照禪
1994《禪鑰》〈禪修的要領(二)〉,頁91~92
一、什麼是默照禪
1995〈默照禪(上)《人生》雜誌(154期)34~37
1995/6/4~10第三度到英國默照禪七開示。[38]

   由於其思想之依據主要以宏智正覺的〈默照銘〉、〈坐禪箴〉、和〈宏智正覺禪師語錄和長蘆宗頤〈坐禪儀〉為主。在禪七時,或是全文講述(以下簡略為:【全】,請參下表),或是以重要詞句講述(以下簡略為:【要】)。重要詞句講述,諸如取自長蘆宗頤〈坐禪儀〉[39]「放捨諸像,休息萬事」[40]宏智正覺〈默照銘〉[41]「默默忘言,昭昭現前」[42],宏智正覺〈坐禪箴〉[43]「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44]水清澈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渺渺[45],宏智正覺語錄十六則[46]「歷歷妙存,靈靈獨照」等等。茲將聖嚴法師著作中所引〈默照銘〉、〈坐禪儀〉等文整理如下:

聖嚴法師己出版之默照禪開示文稿
祖師著作
   
             
全文講述(【全】)
重要詞句講述(【要】)
長蘆宗頤
〈坐禪儀〉
【全】「夫學般若菩薩……同成正覺。」
2001《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坐禪儀講要(2001「象岡默照禪七」),頁207~225

【要】「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2002「象岡默照禪十」)[47]〈第五天:早上〉講述「放捨諸相,休息萬事」,頁134~139
宏智正覺
〈默照銘〉
【全】「默默忘言……不要賺舉。」
1990〈禪意盡在不言中默照銘解釋〉。《禪與悟》,頁325~346[48]


【要】「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1998《兩千年行腳》〈二八、俄羅斯的禪修指導講述第四層次165[49]
宏智正覺
〈坐禪箴〉
【全】「佛佛要機……鳥飛杳杳
1995「二、宏智正覺的〈坐禪箴〉」,37~39
1995/6/4~10〈默照禪(上)〉第三度到英國默照禪七開示。[50]

【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1998《無法之法》〈第三天:晚上〉,頁105-108
2001《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三天:晚上〉,頁110-113
【要】「水清澈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渺渺」

1998《無法之法》〈第二天:晚上〉開示,頁107~108
宏智正覺語錄十六則
(一)田地虛曠    

1995「三、宏智正覺語錄──田地虛曠」,47~49
1995/6/4~10〈默照禪(下)〉第三度到英國默照禪七開示[51]

1995《如月印空》,頁186~199

(二)真實做處
1995「四、宏智正覺語錄──真實做處」,47~49
1995/6/4~10〈默照禪(下)〉第三度到英國默照禪七開示[52]

(三)曠遠無畛     
1998《無法之法》,頁81~99

(四)衲僧家      

1998/11《無法之法》
〈第三天:晚上〉開示,頁100~104
〈第四天:晚上〉開示,頁109~113
〈第六天:晚上〉開示,頁119~128

(八)空無痕跡   

1999/6《無法之法》〈第一天:晚上〉至〈第六天:晚上開示,頁131~159

(一五)歷歷妙存

200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開示」[53]〈第六天:晚上〉講述「歷歷妙存,靈靈獨照」[54],頁152~154
200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開示」〈第八天:晚上〉講述「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

表列示聖嚴法師已出版的默照禪相關著作。又,開始舉辦專修默照禪七(1998)後[55],禪七期間更常引用長蘆宗頤〈坐禪儀〉與宏智正覺〈宏智正覺禪師語錄〉、〈坐禪箴〉和〈默照銘〉等文獻為主,作為默照禪七時主要開示的思想依據。筆者將歷年禪七未出版的開示文稿彙整表列如下:
聖嚴法師未出版默照禪七開示文稿
  
  
        
  
月 日
坐禪儀
默照銘
坐禪箴
宏智正覺禪師語錄
1995
6/3~10[56]
第三度到英國默照禪七


【全】〈默照禪(上)「二、宏智正覺的〈坐禪箴〉」
【全】〈默照禪(下)「三、宏智正覺語錄──田地虛曠」和「四、宏智正覺語錄──真實做處」
※:表已出版。下同。



1998
8/26~9/4[57]
首度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默照禪五




無禪七文字稿可供參考。禪修指導要點請見《兩千年行腳》(頁160~166)。
11/28~12/5[58]
象岡第一場默照禪七@


【全】〈第一天:晚上〉講述〈坐禪箴〉之一、〈第二天:晚上〉講述〈坐禪箴〉之二、〈第三天:晚上〉講述〈坐禪箴〉之三、〈第四天:晚上〉講述〈坐禪箴〉之四、〈第五:晚上〉講述〈坐禪箴〉之五、


2000
5/6~6/24[59]
象岡首度「默照禪四十九」




禪七文字稿還未整理出來
2001
3/4~4/22[60]
《九十年度.法鼓山默照禪49@
【全】〈第一~天:晚上〉講述〈坐禪儀〉(一)~(十一)
【全】〈第十三~四十五天:晚上〉講述〈默照銘〉(一)~(三十三)
【全】〈第四十六~四十九天:晚上〉講述〈坐禪箴〉(一)~(三)


5/19~6/2[61]
2001象岡                  默照禪十四》[62]@
【全】〈坐禪儀講要〉已出版。《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四」



出版
10/25~11/1
首度前往墨西哥默照禪七




無禪七文字稿可供參考。禪七指導要點請見《真正大好年》(頁124~134)和1989~2001法鼓山年鑑》(頁725~726)。
12/25~(2002)/1
2001象岡默照禪七[63]
【全】「三、〈坐禪儀〉講要」[64],已出版,收錄在《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已出版
2002
6/27~7/7[65]
2002象岡默照禪十[66]@
已出版。《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開示」講述[67]「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已出版。《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開示」[68]講述「歷歷妙存,靈靈獨照」
出版
2004
5/3~5/8[69]
2004瑞士默照禪七@
【要】〈第二天:晚上〉講述放捨諸像,休息萬事

【要】〈第四天:晚上〉講述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6/24~7/3[70]
2004象岡默照禪十@
【要】〈第二天:晚上〉講述放捨諸像,休息萬事

【要】〈第三天:晚上〉講述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全】〈第四天:晚上〉講述(一)田地虛曠、〈第六天:晚上〉講述(二)真實做處、〈第七天:晚上〉講述(三)曠遠無畛、〈第九天:晚上〉講述(四)衲僧家

12/26~(2005)/1/1[71]
2004象岡默照禪七@

【全】 〈第二天~六天:晚上〉講述〈默照銘〉之一至五



2005
5/26~6/5[72]
2005象岡默照禪十@




禪七文字稿還未整理出來
 @:表法鼓山禪堂DVD教學錄影帶,文稿不對外流通
※:表已出版。

(2)舉辦專修默照禪七

  聖嚴法師早期東西兩地教禪,三個月在美國,三個月在台灣。如果要追溯聖嚴法師舉辦專修默照禪七[73]的前後始末,先要瞭解針對聖嚴法師教禪的風格之轉變。聖嚴法師教禪的風格之轉變,筆者約略將它分成三個階段[74]。如下表所示:

七十歲1999時,是聖嚴法師禪修推廣的一個重要轉捩點[75]。聖嚴法師在禪修的指導從早期的不分階到分階,推廣形式分為是初階禪七、中階禪七與高階禪七。在使用的方法上,初階禪七主要用數息、隨息,中階禪七則用止觀,而高階禪七就用話頭或默照。列表如下

七十歲(1999)前後指導的禪修方法
七十歲之前(1976~1999
數息、隨息、念佛、話頭、默照
七十歲之後(1999~2009
初階禪七
數息、隨息
中階禪七
止觀
高階禪七
話頭、默照

聖嚴法師七十歲(1999)時陸續錄製高階的禪七錄影帶。針對DVD禪修教學錄影帶的錄製年代,據果興法師的訪談[76]及所提供的資料,1995年先錄製初階禪七,進而1999年陸續錄製高階禪七,最後才於2000年錄製中階禪七。上述整理列表如下:

DVD錄製
1995(66)
初階禪七
安和分院錄製,沒有禪眾
1998(69)
默照禪七
始教默照禪七,並錄製影帶
1999(70)
高階禪七(話頭或默照)
開始高階的禪七錄製影帶
2000(71)
中階禪七
農禪寺錄製

這三個階段的禪七形成,針對這一點,聖嚴法師在中階禪七的DVD影片開示內容中表示說,七十歲之前,他所主持的禪七中,禪眾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如數息、念佛、話頭、默照等。因此每次的禪七中,禪眾們可以選擇用自己習慣的方法。而在七十歲以後,「為了(法鼓山的禪修系統)推廣禪修的方便以及令參加的禪眾能夠使用統一的方法」,才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的禪七形式。

在我七十歲之前,我所主持的禪七裡邊,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如話頭、默照等。基礎的禪修是從用數息、念佛開始的。因此在每一次禪七中,各人可以用各人的方法。那到了我七十歲之後,漸漸把使用的方法分開。
初階禪七,就用數息法、隨息法。數息、隨息可以變成參話頭或默照。比如說用數息、隨息,突然間回心反照,反詰自問,數息的是誰?隨息的是誰?在呼吸的是誰?這是非常有力的。念佛的話,當你自己突然間起疑情,就問念佛的是誰?一下子就變成了參話頭了。數息、隨息也可以直接變默照,它是從呼吸法開始的。從體驗呼吸法,也就是四念住的方法,漸次進入,就是默照。
這樣說就不需要有什麼中階、高階了嗎?隨息、念佛,都可以進入頓悟法門。為什麼還是把它分成三個層次呢?那是為了推廣禪修的方便以及令禪眾能夠使用統一的方法。參加的禪眾及指導的聖嚴法師,在聽開示或指導小參時,也不需要想到那麼多的問題。統一方法,專注於現在這一次禪七裡面所用的方法,一門深入,所得的結果應該是相同的。[77]

  所謂「為了(法鼓山的禪修系統)推廣禪修的方便以及令參加的禪眾能夠使用統一的方法」的要素是:
一、使用統一的方法:讓禪眾及該期的總護(法鼓山僧團的指導法師)及小參法師,在禪七
(十)期間能使用統一的方法。
二、禪修方法一門深入:該期禪眾、總護及小參法師,能專注於該期禪七(十)所用的方法,
達到一門深入的效果。
  就聖嚴法師自1976年開始帶禪七開始的時間軸,筆者歸結整理如下圖:

自此以後,聖嚴法師在1980年開始舉辦專修默照禪七,由早期多教數息與參話頭為主的禪修形式,開始指導默照禪,1998年陸續有專修的默照禪七、禪十、禪十四、禪四十九出現[78]。專修默照禪七的產生,開始於 199811,12月美國象岡默照禪七和話頭禪七的推廣,承辦效果卓著,隔年(1999年)便開始在台灣推廣。如下表所示:

聖嚴法師不只在美國台灣舉辦默照禪七,從上表可知,聖嚴法師曾四度去英國即1989[79]1992[80]1995[81]2000[82]1997年到波蘭及克羅安西亞[83]1999年到德國柏林[84]1998年到俄羅斯聖彼得堡[85]2001年到墨西哥[86]2004年到瑞士[87]等國。其中第四度英國行、俄羅斯聖彼得堡、墨西哥和瑞士主要是舉辦專修的默照禪七。聖嚴法師每到一個地方,便以遊記方式記錄所見所聞[88],如到英國有《東西南北》及《悼念‧遊化》記實;到波蘭及克羅安西亞有《空花水月》記實;到俄羅斯聖彼得堡有《兩千年行腳》記實;到德國柏林有《抱疾遊高》記實;到墨西哥有《真正大好年》記實。

2.西方弘傳默照禪的影響  

(1)興起一陣「鬆」中用功的默照禪風

因應二十一世紀的現況[89]與當代的需要,聖嚴法師首次在美國推廣的默照禪法,並深受西方禪眾的歡迎,引起西方興起一陣的「默照禪風」,能在西方興起一陣的「默照禪風」,《法鼓山年鑑》(2002)道出原因之一:「默照之所以在西方深受歡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默照禪法是在『鬆』中用功,相對於西的狀態,默照禪較能疏通西方的緊張的生活型態。」其二「是因為默照禪法與目前在西方社會廣傳的南傳內觀等南傳禪法有銜接之處。容易讓學過南傳禪法者深一層進修。」[90]如《二千年行腳》內觀中心的禪眾勞瑞[91]曾到韓國學話頭禪à緬甸學內觀法門à回到美國就開始傳授內觀禪法(用呼吸入門進入四念住的毘婆舍那(vipassana)),在參加聖嚴法師帶領的禪七時,讓他受益良多。另外,西方多有日本曹洞宗系統下禪修者,彼等基礎上跟中國的默照禪類似,使聖嚴法師在指導禪眾練習默照禪,「指導起來比較容易」。[92]

(2)西方傳法子弘傳漢傳禪佛教

另外聖嚴法師推廣默照禪的成效,令西方禪者受用中國禪法。西方法子共有五位[93],依據2005/9/2的傳法證明書所示,依次即有:
英國:約翰‧克魯克教授(John H. Crook):傳燈淨諦
英國:Simon Child醫生:傳法淨宏
瑞士:麥克斯‧卡斯(Max Kalin) :傳宗淨禪
南歐克羅埃西亞:查可‧安珠確維(Žarko Andričević) :傳心淨慧
美國:吉伯‧吉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 :傳慧淨劍
其中,英國:約翰‧克魯克教授(John H. Crook) [94]瑞士:麥克斯‧卡斯(Max Kalin)美國:吉伯‧吉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是在美國象崗默照四十九(2000/5/6~6/24)禪期結束時,獲得聖嚴法師的「認可」,「可以獨立帶領禪修」。「這三位不僅跟他(聖嚴法師)修行多年,有深厚的修行經驗,最重要的是具有三項特質:一、具備佛法的正知見;二、個性非常穩定;三、均發下菩薩誓願,具有弘法的熱誠」,且「他們均已在各自的不同國度,推廣禪法」。[95]聖嚴法師「期許他們能在西方弘揚正統的漢傳佛法」。[96]
英國:Simon Child醫生[97]瑞士:麥克斯‧卡斯(Max Kalin)[98]是於2000/11/25~12/2禪七結束接受傳法。此次聖嚴法師說明傳承者,必須具備四項條件:「一是已經見性,如此對於佛法和自己便不會改變。二是具有佛法的正見正知,不偏離戒定慧的修學。三是性格穩定、柔和,能調伏煩惱。四是發菩提心,具有傳承、弘揚佛法的悲願。」這二位在接受聖嚴法師的傳法後,均表示「此後將盡心盡力為禪法在西方社會的弘傳而奉獻」。[99]
南歐克羅埃西亞:查可‧安珠確維(Žarko Andričević)2001/5/19~6/2禪期結束時,接受傳法,聖嚴法師「囑付他不忘以弘揚禪法為己任,以傳承禪宗法脈」。[100]

三、聖嚴法師復興默照禪之特色


聖嚴法師所傳授的默照禪,是「根據現代人所需要的,將佛陀和祖師們的教法整合之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一味的佛法」。其中「教法整合」乃「參考中國的許多中國的許多宗派」,「也參考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主要是呈現中國禪的特色,將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佛法不管到那裡都是一味的,不應該有東方與西方之分。不要認為我傳授的默照禪一定是中國古代的,那是我自己根據現代人所需要的,將佛陀和祖師們的教法整合之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一味的佛法。我也參考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我不排斥它;我也參考中國的許多中國的許多宗派,我也一樣不會排斥他們。中國禪的根本精神,主要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是一樣的。[101]
    由於篇幅的關係,本文僅就聖嚴法師「次第的止觀到頓悟的默照」[102]這一觀點做一簡單的介紹。

(一)默照的定義

聖嚴法師解說默照的定義[103],有其特到之處,他說「默,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而動,心保持安定的狀態。照,則是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狀況」。這可以從「外在環境」與「內心狀況」來練習。對於這二種所面對的狀態,提綱切領,默是不受影響,照是清清楚楚的知道。如下表所示:

默照的例子
    
        
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而動,心保持安定的狀態
但是不受影響
外在環境
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有人在罵你、讚歎你,但是內心不受影響。
ðð罵你的時候,不會覺得委屈、痛苦;
ðð讚歎你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很得意、很高興。
內心狀況
是不去在乎它
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狀況
清清楚楚的知道
你只知道:他罵你、讚歎你,這是他的事,不要受他影響。
ðð應該挨罵,不必生氣;
ðð罵得不對,這是他的事,
為什麼要生氣?
知道有煩惱、妄念
此次的禪修方法是「默照」。默,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而動,心保持安定的狀態。照,則是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狀況;以外在環境而言,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有人在罵你、讚歎你,但是內心不受影響。罵你的時候,不會覺得委屈、痛苦;讚歎你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很得意、很高興。你只知道:他罵你、讚歎你,這是他的事,不要受他影響。應該挨罵,不必生氣,罵得不對,這是他的事,為什麼要生氣?對內心狀況也是一樣,知道有煩惱、妄念,但是不去在乎它;清清楚楚的知道,但是不受影響,這就是默照。[104]
同樣在另一處,說明所謂默是「對於所照的心境要默」,也就是默「所照的心境」,即「所知、所覺、所想、所受的身心狀況,不再被它們影響下去」,所以稱為「默照而不是照默」。
默的工夫是對於所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覺、所想、所受的身心狀況,不再被它們影響下去,也就是默其所照,所以要倒過來,稱為默照而不是照默。 [105]


此外,在〈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一文中則說到「默照是沒有自我中心來做意識的反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用自己主觀的自我來處理,而是需要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如果以宏智正覺〈坐禪箴〉「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為例,「不觸事而知」是「知,很清楚的知道,但是心中不將它當成與我有關,與我的立場有關,不用我來認知所有的一切事」。「不對緣而照」是「很清楚地明白一事、一切狀況,但是不將它當成是我的對象,沒有任何東西讓我做為對象」,聖嚴法師表示「在修習的過程中,是有『我』的,但是不要將它當成是『我』的對象。」這等同於宏智正覺〈默照銘〉「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默默忘言,是指不用語言,不以自己的經驗、常識來說明或者形容;昭昭現前,則是前面一切的人、事、物,是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默照同時」。[106]

(二)結合止觀、四念住的默照禪

1.特色一:結合止觀的默照禪

(1) 聖嚴法師對宏智正覺的觀點

  聖嚴法師表示止觀[107]「在中國則幾乎使人有被天臺宗[108]獨佔的印象」。在天臺四種止觀當中,第四種「圓頓修法的止觀法門,實與禪宗的頓悟法門相似相通」。[109]
  對於宏智正覺所倡導的默照禪,聖嚴法師認為:「宏智正覺禪師倡導的默照禪,究其內涵,即是止觀雙運」,且進一步說:「宏智正覺禪師很明顯地是採納了止觀的基本方法,配合了曹洞禪的相互因依的理論,新創『默照禪』的名稱。」[110]
  宏智正覺新創「默照禪」有什麼特色呢?「從宏智正覺禪師之後,默照禪這種將止、觀結合成一體的禪法,便成了曹洞宗的主要修行方式。它是止觀同時的修行方法。當心不動時,便是『默』,當你洞察『默』時,便是『照』。觀察變動的念頭,叫做『觀』,觀察『默』時,則是同時運用了定心與覺照,這就是默照。」[111]另外聖嚴法師認為「宏智正覺,將前人的方法,另從體與用、理與事、動與靜、空與有、明與暗、能與所(主與賓)等,各各宛轉回互的關係運用,來說明達到『殺活在我』大自在、大活潑的悟境。 」[112]另外也針對宏智正覺禪師思想,提出他個人的看法:
正覺禪師一生主倡默照法門,闡揚理事泯融,偏正回互,明暗相即,寂照虛靈,環  
   中虛白之旨,以此石頭希遷及洞山良價以來所定的宗旨,為大乘法門的極則。
他在入寂之前,寫下遺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歿,秋水連天。這是
何等蒼茫,何等寂靜,又何等統一的境界呢!這正是正覺禪師的禪境禪風所在。
他有一篇〈默照銘〉,收在《宏智禪師廣錄》卷八。用『默照』二字,揭出了體用、
   理事、空有、明暗、空劫今時、平等差別、絕待相對等的主題,大振洞山的宗風。[113]

(2) 聖嚴法師的觀點

默照是止觀並用,源於止觀, 卻不是止觀
  對於宏智正覺「止觀雙運」的特色,聖嚴法師還是依尋著這一方向來詮釋默照禪。在〈默照禪概說〉與《2004象岡默照禪十》提出默照與止觀之間的關係,可以歸納為:默照是止觀並用,源於止觀, 卻不是止觀。要點有二:
A.默照是止觀並用:默照跟止觀有關係的,但不等於是修止觀,兩者是互用的。默有止的功
能,但並不等於是止。照有觀的功能,並不等於是觀。



  默照跟止觀是有關係的,但是它並不等於是修止觀。默,它有止的功能,但並不等於是止。而照,它有觀的功能,並不等於是觀。默照,其實就是止觀並用。[114]

B.源於止觀,卻不是止觀:默,有止的功能,但並不等於是止。照,有觀的功能,並不等於
是觀。「將觀用作照,將止用作默。所以雖然源出於止觀,卻不是止觀」。
默照,其實就是止觀並有,止的時候,心中沒有雜念,觀的時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雜念;因此,觀的時候止,止的時候觀;照的時候也在默,默時候也在照。將觀用作照,將止用作默。所以雖然源出於止觀,卻不是止觀[115]       

又「默」與「止」差異在那裡?聖嚴法師進一步解說:
止:a.心念在同一點 à 入定;b.只有一境。
默:a.不止於一點或止於一境 à 不入定;b.根本沒有境、不觸境。

我們在用止的方法,心念在同一點,不離開那一點,這叫做止,到最後就是入定了。默,不一定就是止於一點或止於一境。它是可以在生活裡面,接觸到所有的一切現象的時候,是知道的,卻不把它當成接觸的對象。止,只有一境。默,它根本沒有境,它不觸境。[116]

所以說:止,只有一境。默,根本沒有境、不觸境的。默是生活裡面所接觸到一切現象都是知道的,即默中有照。

參考《摩訶止觀》十乘觀法層次開展出默照禪五個層次
  關於默照與止觀的觀點,聖嚴法師曾說:
A.《禪的體驗‧禪的開示》:「默照與天臺的止觀相類似」。[117]
B.《禪與悟》:「默照即是止觀,……在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相待相成的情況下,正是止觀雙運的好時光」。[118]
C.〈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默照禪與止觀是同一個系統」、「止觀同時與默照同時,根本是相同的東西」。[119]
D.《無法之法》:「默照是止觀的另一個名稱……第一個階段是修止,來達到定,然後修觀,來達到不同層次的觀照。[120]
綜上可知,聖嚴法師是把默照禪與止觀看成是同一個系統,這一個觀點在〈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121]文中,聖嚴法師以天臺宗《摩訶止觀》十乘觀法為例,說明利根的人只要觀第一層次的不思議境就夠了。第一層次的不思議境就是無相觀=圓頓止觀=菩提達磨的理入=六祖惠能的無相。而修圓頓止觀不用次第,一開始便觀「不思議境」。但「一般人無法一下子就觀不思議境,法師表示如果「第一層次修不成」,退而其次「就從第二層次修起,以此類推,根器最差的人,就要從第十層次修練起,這是有次第的。」也就是一般人需要默和照、止和觀」。
  練習默照時,法師表示「如果有人能夠直接觀默照同時,是很好的[122],但往往一般人「一開始就用默照,是很不容易的」[123],所以必須「還是從止觀的前方便做起」,因為止觀是修習默照禪的「一種預備階段的輔助法」[124],這是有次第的。
  為了令初學者不覺得練習默照時方法太難,聖嚴法師表明他在教學上:「我教默照的切入角度可能和其他禪師有些不同,我是從三種不同困難層次的觀點來教授。如果不這麼做,初學者可能會覺得這方法太難」。[125]亦同《二千年行腳》文中提到的:「經過我在修行中的體驗,加以分析、條理組織而完成的(默照禪五個層次),我覺得這樣子對於初學者比較方便。」[126]以此,聖嚴法師參考《摩訶止觀》十乘觀法,整理出有次第又具個人特色的五個層次頓悟默照禪,誠如訪談稿中聖嚴法師所說:「由於我有天台學的背景,所以我將現在所教之默照,整理出次第」,即先觀呼吸、觀身體,然後身與心統一,身心與環境統一;再來身心統一和環境統一這兩種統一境,徹底放下,這就是天台《摩訶止觀》的不思議境」、如果有人能夠直接觀默照同時,是很好的,觀不成,就先觀呼吸,再觀身體,觀全部的身體在打坐,直到身心統一;環境還在時,就和環境合而為一,直到環境不見了。環境是否還在,心中已不執著,到這種境界時,也要放下」(請參下表:默照禪層次比對表)。但聖嚴法師進一步表示他所提倡默照法門,「只參考《摩訶止觀》十乘觀法而不全部採用」,而是踏在這基礎上整理出來的,其理由是次第止觀不等於默照,宏智正覺的默照[127]是沒有次第的,而是直接觀[128]『默照同時』」(=宏智正覺的默照同時=六祖惠能的定慧不二)」。
綜觀聖嚴法師所整理出默照禪五個層次[129],主要是為了讓默照禪的初學者能有一個下手之處。亦如《中華禪法鼓宗》(小冊子)中所說:「我把話頭禪及默照禪整理之後,便在頓中開出次第化的漸修法門,是任何根器的人都適合用來起信實修的好方法」。[130]
而言及默照禪法層次之諸著作中,聖嚴法師或說「三個層次」、「三個階段」「五個階段的修持法」、「五個默照禪層次」等等,筆者將彼等羅列比對如下:

默照禪層次比對表
           層 次
時間順序
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
第四層次
第五層次
(A1)1995
《悼念‧遊化》英國第三次禪七[131]
1.管著身體的姿

2.把環境當作
身體的一部
3.向內觀照,
內心無限的深遠;向外觀照,外境無窮的遠大
4.默而常照、照而常默,默中有照、照中有默
(A2) 1995
《如月印空》[132]


1.「只專注於你的正在打坐」
2.感覺「適應」或是像「回到家」
3.「超越」的層次
(A3)1996
《禪鑰》[133]
1.管著身體的姿

2.身體已經沒有
感覺,念頭在看著你打坐
3.對周圍的環
境清清楚楚
4.心不會因為
環境在動而受到任何影響
5.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
(A4)1996
〈默照禪概說〉[134]
1.只管身體

2.把環境當作身體的一部份

3.以空作為觀
(A5)1998
《無法之法》[135]

1.只管打坐,並且覺知全身的感受
2.體驗到環境和自己合而為一
3.體驗到無限
的開闊

(A6-1)1998
《兩千年行腳》〈一四、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136]
1.放鬆身心
2.觀照全身
3.觀照環境
4.內外無限
5.常寂常照
(A6-2) 1998
《兩千年行腳》〈一七、解行並重的默照禪〉「禪修的特別講座」[137]
1.放鬆身心
2.觀照全身
3.觀照環境
4.內外無限
5.由內外無
限,自然進入惺惺又寂寂,寂寂又惺惺
(A6-3) 1998
《兩千年行腳》〈二八、俄羅斯的禪修指導〉
1.觀呼吸
2.觀全身
3.觀全境
4.觀內外無限
5.放下自我中
心(絕觀默照)
直觀法
絕觀法
(A7)2002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崗默照禪十〉[138]
1.放鬆身心


2.體驗呼吸
3.只管打坐
4.統一心
5.開悟
a.曉得呼吸
b.體驗呼吸
c.享受呼吸
a.我在打坐
b.我的身體在打坐
c.我的身心全部都在打坐
三種經驗:
a.光音無限
b.澄澄湛湛
c.一片悟境
開悟,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無我的態度
三個層次:
a.身心統一
b.內外統一
c.前念與後念統一


2.特色二:結合四念住的默照禪

  世尊所教的禪修方法,從七方便入手。所謂七方便[139],就是修五停心 (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à四念住(別相念、總相念)à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à聲聞四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為目的。這是修「世間道而入無漏的聖道」,是傳統的「次第禪觀」。[140]其次第如下表:

                              傳統之次第禪觀表
                    
    
  
外凡位
內凡位
有學位
無學位
三賢位
四善根位
聲聞四果位
五停心
四念處
世第一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別相念
總相念
  「次第禪觀」是「先修五停心,然後修四念住(別相念、總相念),是「從觀呼吸、觀身體、觀心念入手,是次第的修行方法」。默照禪其「基礎跟五停心與四念住相關」,「也是從呼吸法入手,也是從觀身受著力」。[141]兩者之相似處,皆從「四念住」的「總相念」的基礎上作為入手處,如下文所說
四念住的次第觀名為「別相念」,整體的綜合觀名為「總相念』。禪宗是從總相念的基礎上,教我們只管打坐,便是默照禪的入門手段了。因為總相念是需要次第修行。[142]
而兩者之相異處,即四念住「有次第」,從身ààà法念處[143],次第而修;而默照禪「不落次第」。也就是「默照是從有次第到無次第」。


默照禪的「有次第」是從「身體放鬆,心情放鬆,體驗呼吸、體驗身、受、心、法,這是結合五停心的觀息和觀身法門,進一步修四念住的」。而默照禪的「不落次第」,是「面對身、受、心、法的任何現象,都採取不要管它的態度,只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因此默照禪是「一開始就教我們不要管次第,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呼吸也只是身體覺受的一部分,其他的問題不去管它,知道、放下」,這是很直接又簡單地的方法。[144]其圖示如下:

綜上,默照禪和四念住的基礎入手相似處是「總相念」;而修行次第異處是四念住「有次第」à默照禪「不落次第」[145]。茲將默照禪和四念住之異同,整理如下表:

四念住與默照禪比對表
 
基礎入手相似處
修行次第異處
四念住
總相念
(觀身受)
有次第
默照禪
不落次第

從上述可知默照禪「不需要像修次第禪觀那樣,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修」,但「功能是涵蓋著次第禪觀的」。[146]因此,聖嚴法師表示:「默照的修行方法並非有什麼奇特,也不是中國人沒有根據就發明的東西,它是以傳統修行方法做基礎的」。[147]

(三)默照禪的實踐──方法的操作

1.特色一:默照(止觀)的操作

先照後默(先觀後止)至默照同時(止觀同時)


運用默照與止觀的關係,在教學上聖嚴法師也常以默即止,照即觀來指導一般人用默照。例如剛開始用默照的方法時,是「有照有默」,默和照是無法同時的。照(觀):「清楚的在觀照」;默():「不受影響」(不受前念與後念,以及內、外境的影響)。練習默照時「一開始就默,是默不起來的」,所以「一開始要照,必須先從觀開始」用方法。照什麼呢?「照現在用的方法」。「使得心安定下來」。心安定之後,就是默[148]

因此,「練習照和默的方法,是有前後次第的[149];一定是先用照,才能達成默的效果。」「知道妄想雜念」(「照」)à「趕快回到方法」(「默」),到最後是默照同時[150]
也就是:
先照()à()
先默()à後照()/先照()à()


默照同時

先照後默(先慧後定)至默照同時(定慧同時)

定慧是從止觀而產生的[151],層次上是根據六祖惠能《六祖壇經》〈定慧品〉所說「定慧不二」來練習
①「有定時,必定有慧」
②「有慧時,必定有定」
③「定慧不二」(「定慧同時」) 
默照與定慧的關係為「默就是定,照就是慧」。「剛剛開始用默照,默是默,照是照,定與慧是有前後次第的」,一旦在「方法得力」以後,在天臺宗則稱為「止觀同時」,禪宗則稱為「默照同時」(「定慧不二」、「定慧同時」)。[152] 

故知「默照、止觀、定慧,在開始時有一前一後次第方法」,但結果卻是同時的,「定慧同時、止觀同時,而不是一前一後」。[153]

2.特色二:觀整體與不觀局部的練習

觀整體與不觀局部二者在方法的操作上,首要以「身體」為著力點,即從「身受」來著力,從「覺察整個身體」,掌握整個身體的整體感,分清楚整體與局部的關係。然而作觀整體時[154],有二方面應注意: A.從覺察整個身體融合成一個整體的經驗,B.「知道(身體)全體」在打坐;相對於此,不觀局部:不去特別注意(身體)局部或局部的狀況

觀整體既有其之優點,唯練習時承如上述所言,有二方面應注意的。
A從覺察整個身體融合成一個整體的經驗
剛開始練習默照的基礎方法時,是「觀照自己身體的全部,觀整體不觀局部」,觀整體「就像我們看到地板上有很多墨迹,但是,不是只看到某一點,而是意識到整個的地板上有很多的黑點」。
如〈默照禪概說〉、《如月印空》和《無法之法》中所述:
〈默照禪概說〉
以有心無心的注意自己整個的身體;不是只感覺身體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時間內,觀照整個身體的任何部位。(頁10
基礎方法剛開始用時,是觀照自己身體的全部,觀整體不觀局部。(頁15
此正念便是觀整個的身體,同時通過注意身體的整體,而不讓自己有妄念。(頁15
開始時心不安沒有關係,只是留意身體的全部,其他什麽都不要管,慢慢就會專心在方法上。(頁16
《如月印空》
將「覺察整個身體」當作這種禪修方法的第一個目標(頁131
對身體各分的覺察融合成一個整體的經驗,自我也被帶入專注於身體的過程中(頁131
感覺身體的整體感受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要去注意某些特別的地方,例如手、腳、臉、鼻或是姿勢等,也不要特別注意呼吸,或是感覺呼吸經過的地方,而是覺察身體當下的整體感。(頁139
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就要把覺知放在整個身體上,而不是部分,例如呼吸在鼻孔出入的變化、數息,或者是坐姿的覺察?因為專注在整體,比較不會像只專注在部分那樣容易生起分別心。專注整體的同時,也能減少因分別各部位而起的妄念。即使心是散亂的,你也能持續保持整個身體的覺察。你們之中比較習慣使用隨息法的人,現在可以試著跨越,對整個身體狀態做更整體的覺察。(頁144
《無法之法》
要維持那種整體的覺知,不要集中在任何特定的地方……覺知全身只是在那邊打坐,與所有不同的感受形成一個整體……只要把身體的部位當成一個整體。關鍵在於一直維持著這種對身體整體的感受和覺知。(頁24~25

B.「知道(身體)全體」在打坐
《無法之法》中提到「『知道』你的身體在打坐」,針對這方法的指導,聖嚴法師提供兩個原則作為練習默照禪的的基礎方法:「清楚地知道你坐在那裡」;「覺知你整個身體在打坐」
當你注意到自己在打坐,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不要理會身體出現的特殊感受。……我就只管自己在打坐,這樣就不會受任何特殊的感受、痛苦或不適影響,而只是「知道」你的身體在打坐。……只有兩個原則:第一,清楚地知道你坐在那裡;第二,覺知你整個身體在打坐。不要涉入身體的特殊感受,不受其影響,就是默;知道你的身體在打坐,就是照。能做到這樣,就進入這種修行的第一個階段。[155]
上述亦同《聖嚴法師教默照禪》中所明「知道(身體)全體」在打坐,「所謂知道,不是經過思考,而是直覺曉得有這樣東西」,[156]其例如下:
1
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27)
2
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也清楚知道自己已在平穩、安定的狀況中打坐。(28)
3
這個時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很輕鬆地體驗、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打坐。(31)
4
你的責任只是曉得你正在打坐。(31)
5
只需知道你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就好。(33)
6
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 (35)
7
默照的方法亦最有用──只曉得自己的身體在打坐。(47)
表例文引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相對於整體觀,不局部觀之練習則如下述。
不觀局部:不去特別注意(身體)局部或局部的狀況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明「不去特別注意(身體)局部或局部的狀況」,諸如呼吸身體某些部分的感覺與心裡的任何妄念等,都不要特別留意它,例如:
呼吸
1
呼吸只是身體的一部分。(頁27
2
呼吸也只是身體覺受的一部分,其他的問題不去管它,知道、放下,便是直接而簡單地在修默照禪了。 (35)

身體某一或某些部分的感覺與心裡的任何妄念
3
所有的感覺也都只是身體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別去注意某一或某些部分。(頁27
4
不去特別注意局部或局部的狀況,不被身體的狀況、環境的狀況以及心裡的狀況困擾。(頁27
5
但不要特別注意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狀況,也不去特別注意心裡的反應,以及周遭環境裡正在發生的任何狀況。 (31)
6
但請你不要去注意身體的某一個局部是否有感覺﹖是否有負擔﹖ (33)
7
不特別去注意身體的某一部分,不去特別在乎令你有興趣的念頭,或特別去討厭令人不快樂的念頭。 (33~34)
8
不被身體某一或某些部分的感覺所困擾、吸引,也不被心裡的任何妄念所影響 (33)
9
不要特別去留意身體某一部分或任何部分的狀況,…… (47)
10
知道身體上若干部分是有感覺的,但是不要某特別去分別是哪一部分,或者是特別注意一部分,也不對任何一點產生反應。 (170)

3.特色三:默照與放捨

練習默照時,「放捨」是一個基本原則,聖嚴法師以〈坐禪儀〉「放捨諸相,休息萬事」為例,一再提醒默照與「放捨」之間的重要性:放捨所有的相,用現在修行的法相,一門深入」,是為聖嚴法師所創默照禪特色之一。有關默照與放捨之開示,請參下表:

順序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1
「放捨諸相,休息萬事」是長蘆宗頤禪師〈坐禪儀〉裡的兩句話,就是無心、無我、解脫,也可做為修行默照方法的基本原則 (134~135)
2
要練習著見到本來面目、見到本地風光,便得先練習放捨諸相的默照禪法(22)
3
為了達到修行的目標,就得從放捨諸相下手,……練習著朝這個方向努力。放捨諸相即是「默」,努力於放捨諸相的練習即是「照」──這就是默照禪法的入門方便(30)
4
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是有我相、有法相。……開始修行時,凡是和現在的方法沒有關係的所有相,都要放開不管它,只有現在正在用的方法。因此,要放捨所有的相,用現在修行的法相,一門深入,其他的東西都不要管它。……除了默照之外,其他的相都不管它,將心集中在現在的方法上,一切萬緣,只提起自己的方法。 (134~135)

又,「放捨」的基本原則是「『捨』了一境又一境」。「放捨」什麼呢?諸如下表所示: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放捨「所有的相(心理現象、
1
放捨我執是「默」,清清楚楚是「照」,這就是默照禪。(19)

2
放捨諸相就是不執著任何現象,……心不住於心理現象、不住於身體現象、不住於環境現象。所有心內、心外的一切現象,都是有的,但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在乎它,便是放捨諸相
不住於任何一種現象,就是「默」;知道所有的現象都是正在發生中,那就是「照」。所有的生滅狀況,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執著它,不因各種狀況的發生而心生波動,這就是放捨諸相……了知任何現象,是正常的人,這是「照」;知道任何現象都可能發生,但不需去憂慮煩惱,這是「默」。在打坐中,了知有任何一種現象出現時,能夠不起第二念,立即就是默照同時的放捨諸相(50~51)

身體現象和環境現象)
3
你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狀況所動,不要被任何現象牽著走。當發現鳥在叫、風在吹,蒼蠅、蚊子在飛舞;或感覺到肩頸痛、腰椎酸、皮膚癢;或者覺察心裡正有雜念、妄想、邪思在浮動,這些都是現象。被你發現了,便是「照」;發現了之後,隨時放捨,就是「默」。」(32~33)

4
初用功時的下手處,仍得要隨時隨地練習在方法上,不論有什麼好的、壞的,以及各種各樣的心身狀況反應時,都不要去執著它放捨諸相,只住於方法;當把方法用到既不執著前、也不執著後的時候,那就可以連中間的現在也不執著了。 (56)
5
默,是不要將一切現象,當成與你有關係,所以任何現象不會干擾到你,這就是「放捨諸相(140)

放捨「所有的經驗(統一境等等)」
1
不論是次第禪定或大乘禪法,「捨」了一境又一境,乃是基本原則。例如:四禪中有離生、離喜、捨念、無相等,都是在進入一種定境後,便當捨離,始能更上一個層次。逐層的捨,連四無色定也捨掉,即成為是捨無可捨的涅槃境……故大乘禪法要講無住。《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祖壇經》主張「定慧一體」……大乘的禪定和智慧是不一不二的,是體用不離的。定是默,慧是照,定慧一體,即是默照同時。 (50~51)

2
如何才算是智慧觀照?那是「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也即是放捨諸相而至捨無可捨,連捨亦捨,那就能夠見性成佛了。(57)

3
請諸位不僅要將所有的相捨掉,連所有的經驗都要捨。……這在默照禪法的過程之中是非常的清楚,不斷地捨、不斷地捨,有什麼就捨什麼。但是在心尚未統一之前,雜念、妄想隨時都要,但是方法不能捨,有了統一心之後,必定得捨。捨,就是告訴自己:「這個不是我要的,這不是我的目的」……釋迦牟尼佛放棄了所有從各種大修行人那裡學到的東西,重新來過,就是放下,等到真正放下一切時,便是悟境現前。
修行的過程中,的確是會產生一些身心經驗,沒有經驗是很奇怪的。……如果要得到究竟的利益,一定要「放捨諸相,休息萬事」。(138~139)



上表文之重點可歸納為如下二點:
 放捨「所有的相(心理現象、身體現象和環境現象)」,
 放捨「所有的經驗(統一境等等)」。

再者,聖嚴法師也提示了默照與「放捨」之間的關係,讓練習默照禪者更能熟稔默照禪的方法,二者的關係請參下表:
默照與「放捨」之間的關係
放捨我執
清清楚楚
放捨諸相
努力於放捨諸相的練習
發現了之後,隨時放捨
任何狀況與現象被你發現了
知道任何現象都可能發生,但不需去憂慮煩惱
了知任何現象,是正常的人

此外,聖嚴法師曾說「要達『無心』的目的,唯有採用佛法,不論頓法、漸法,都有一個原則:就是捨『有』捨『無』也捨『中間』,雖用方法,而不得執著有、無、中間的任何境界。」[157]因此在禪修時,四種運心的層次[158]收心à攝心à安心à無心,此四種層次「捨」的應用如下表:


四種運心的層次
收心的層次
要捨過去、未來;
攝心的層次
要捨雜念、妄想
安心的層次
要捨身心環境正在發生的狀況
無心的層次
要捨妄、捨真,不執有無兩邊,也不著中間
   
綜上可知,「放捨」是一種方法,是「修行默照方法的基本原則,也是默照禪法的入門方便」。

4.特色四:多元化契機的禪修教學──正行、前方便與輔助教學

    古時禪堂的運作,有坐禪與跑香;南傳禪修運作,只有坐禪與行禪。聖嚴法師復興的默照禪禪修系統(這裡不涉及法鼓山話頭教學的探討),以適合現代人的需要,整理出有次第的默照禪五個層次的教學。其中,放鬆教學與體驗呼吸教學(或者是數數念佛等),是正行默照禪教學的前方便教學。所謂前方便是修定的準備功夫,「方便」就是幫助禪修者得道的助緣。因此在要進入正行的默照禪法修習中,前方便的基礎功夫越扎實,正行的修習越得力。
另有「隨順現代人的根器」,在禪七中所使用輔助方法教學,如:禮拜──無相禮拜、感恩禮拜、懺愧禮拜、大地觀禮拜;經行(經行可分自然經行、慢步經行與快步經行;此三可在室內外做教學活動);瑜伽教學──坐姿瑜伽與立姿瑜伽;觀身受法;另「空靈」(沒有特別要想什麼)以及現在觀(活在當下)等方法,藉以輔助及解決禪修者在修習正行不能用方法時的另一種在禪期中可使用之輔助方法。
   
教學方式
  
   
正行教學
默照禪
  3~5個層次
前方便教學
1~2層次
輔助教學

禮拜
A.無相禮拜
B.感恩禮拜
C.懺愧禮拜
  D.大地觀禮拜
經行
A.自然經行
B.慢步經行
C.快步經行
瑜伽教學
A.坐姿瑜伽
B.立姿瑜伽
觀身受法
空靈(沒有特別要想什麼)
現在觀(活在當下)

四、結論

  本文從問題點「默照禪失傳」,探究聖嚴法師復興默照禪的遠近因。並以當代二十一世紀聖嚴法師舉辦專修默照禪七前後始末的努力與成果,追遡其思想主要是根據宏智正覺的〈默照銘〉、〈坐禪箴〉等文獻,同時也提出法師對宏智正覺止觀的看法。而在修持次第的方面,法師參考《摩訶止觀》十乘觀法,整理出有次第又具個人特色的五個層次頓悟默照禪。此五個層次適合一般人來練習,練習時從1.觀呼吸à2.觀全身à3.觀全境à4.觀內外無限à5.放下自我中心,漸次的深入,是次第到頓悟的默照。而此頓悟默照禪的練習也結合了四念住「有次第」至默照禪「不落次第」的修持,可視為聖嚴法師從次第的止觀到頓悟的默照」的觀點。
另外多元化契機的禪修教學──正行、前方便與輔助教學,是為禪法教學中另一項特色之一,正如聖嚴法師傳法弟子繼程法師表示:「聖嚴法師所教授的禪法,是依歷代祖師的教學,尤其是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去實踐、體悟,並依此隨順現代人的根器而教導的禪法。法師不但復興了默照禪,又開創了新的契機,讓現代學禪者,能一見傳統中國禪法的善巧。」[159]者,聖嚴法師遊化西方,讓東西禪眾受用此一失傳的頓悟禪法,使頓悟默照禪能在西方廣為流傳,並傳法子囑付弘傳漢佛教。又在練習默照禪的方法上,法師深入淺出提出運用的要點,諸如「觀整體,不觀局部」和「捨」的方法之運用,提供初學者對練習默照禪有一個下手之處。
  本文初步整理了以上相關課題,唯因時間關係,未及整理有關默照禪法層次之諸著作中,聖嚴法師或說「三個層次」、「三個階段」「五個階段的修持法」、「五個默照禪層次」等等之間的關係,這一方面假以他日,另以默照禪的理論與方法之課題發表之。
其二對於「默照與天臺的止觀相類似」的課題,聖嚴法師曾從禪宗、天臺和華嚴的祖師文獻中,說明其「相類似」及「宗旨相通」處,以及華嚴「最上乘禪」和《壇經》「定慧不二」與默照禪的「默照同時」有等同之處。以上相關課題,待他日逐一完成。
其三,聖嚴法師在專修默照禪七最常引用宏智正覺的〈默照銘〉、〈坐禪箴〉、和〈宏智正覺禪師語錄〉 與長蘆宗頤〈坐禪儀〉等這些文獻,法師如何應用它們在教學上又如何呈現出其獨具特色的默照禪?法師與宏智正覺默照禪的相異處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可以再深入探討的主題。
其四,聖嚴法師努力嘗試建立默照禪的源流與背景」,關於此未來也可著墨。

參考文獻

【原典資料】
宋集成等編《宏智禪師廣錄》(CBETA, T48, no. 2001)
宋宗頤集《(重雕補註)禪苑清規》卷8 (CBETA, X63, no. 1245 // Z 2:16 // R111)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CBETA,T51, no. 2076)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CBETA, X79, no. 1559)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CBETA, X80, no. 1565)
元德輝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卷5 (CBETA, T48, no. 2025)
明德清述,高承埏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CBETA, X86, no. 1608)
明如巹續集《緇門警訓》卷1 (CBETA, T48, no. 2023)
清明喜撰輯,《緇門世譜》(CBETA, X86, no. 1603
清果性集《佛祖正傳古今捷錄》 (CBETA, X86)

【光碟版網路版檢索】
引用CBETA2010)光碟版檢索

excelword電子檔檢索】
林其賢提供《聖嚴法師七十年譜》excelword電子檔檢索

【網路版檢索】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檢索。http://ddc.shengyen.org/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網路文章】
〈法鼓山推廣禪修大事記〉(資料來源:《法鼓山年鑑》)。出自《法鼓雜誌》網路版。  
 239 2009.11.05 出刊http://www.ddm.org.tw/maze/239/page8.asp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著)
《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12月。三版一刷。(網路版)
03收錄歷來佛教事物、人物評述]
--1969留日見聞
--1963悼念‧遊化
--1993《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04禪修指導]
--1980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1980-08-30)
--1984b《禪的生活》(1984-10-15)
--1986《拈花微笑》(1986-10-18)
--1991《禪與悟》(1991-04-02)
--1994《禪的世界》(1994-04-17)
--1995a《禪鑰》 (1995-06-23)
--1995b《禪門》(1995-06-23)
--1995c《聖嚴法師教禪坐》(1995-10-20)
--1995d《信心銘講錄》(1995-12-31)
--1996《聖嚴說禪》(1996-06-29)
--1998a《神會禪師的悟境》(1998-06-11)
--1998b《動靜皆自在》(1998-11-23)
--2001《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2001-08-24)
--200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2002-06)
06自傳及遊記]
--1968《歸程》
--1992《東西南北》(1992-07-03)
--1997《空花水月》(1997-12-20)
--1998《兩千年行腳》(1998-11-17)
--2000《抱疾遊高峯》(2000-11-07)
--2002《真正大好年》(2002-12-29)
--2003《五百菩薩走江湖》(2003-06-10)
10續編]
--2009《聖嚴法師教話頭禪》(2009-01)

【聖嚴法師著作英譯本】
--1982 Getting the Buddha Mind《佛心》
--1987 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 《開悟的詩偈》
--1987 The Advantages One May Derive from Zen Meditation《坐禪的功能》
--1987 Faith in Mind:a guide to ch'an practice《信心銘》
--1988 Ox Herding at Morgan's Bay《摩根灣牧牛》或譯《牧牛》
--1998 Catching a Feathe《禪的精神--禪宗簡介》
--1991 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用扇捕羽》
--1996 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法鼓禪風》或譯《法鼓集》

【聖嚴法師著作英翻中禪修本】
--1990《智慧之劍》(The Sword of Wisdom)。《智慧之劍:永嘉證道歌》
2008莊國彬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 The Infinite Mirror。《寶鏡無鏡》(2008果醒法師譯)。
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 Zen Wisdow。《禪的智慧》(2003單德興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 The Method of No-Method。《無法之法》[1998/11,1999/6禪七開示]
2009單德興譯)
--1999 Subtle Wisdow《妙智》。《禪門第一課》(2007薛慧儀譯)。
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 Hoofprint of the Ox。《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丹史蒂文生編輯著、2002梁永安譯)。台北:商周出版社。
--2001 Illuminnation Silence:The Practice of Chinese Zen。《如月印空:聖嚴法師默照禪講錄》[1989/1995禪七開示](約翰克魯克John Crook編輯、導讀、評註,2009薛慧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Song of Mind。《禪無所求:聖嚴法師的〈心銘〉十二講》(2006單德興譯)

【聖嚴法師著作專書】
--1998《默照》(禪修菁華集)。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五停心‧四念處》(禪修菁華集。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法鼓山的傳承: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小冊子)。
      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聖嚴法師演講稿】
--2006〈如何研究我走的路〉【開幕致詞】(20061018日講於台北圓山大
   飯店)。《聖嚴研究》。第一輯。20103月。頁19~26。  
   (原刊載於《人生》雜誌。281期。第98頁。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開幕致詞】(2008525日講於
   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聖嚴研究》。第一輯。20103月。頁27~36
(原刊載於《2008法鼓山年鑑》。第363~367頁。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僧團內部使用文稿】
--2000中階禪七》。DVD逐字稿‧僧團內部使用。
--2004瑞士默照禪七》。DVD逐字稿‧僧團內部使用。
--2004象岡默照禪十》。DVD逐字稿‧僧團內部使用。
--2004象岡默照禪七》。DVD逐字稿‧僧團內部使用。


【年譜】
林其賢
--2000《聖嚴法師七十年譜》(上、下冊) 。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年鑑】(pdf)
--1989~2001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法鼓山年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雜誌】
--1996〈默照禪(上)〉。《人生》雜誌。154期(6月)。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34~39
--1996〈默照禪(下)〉。《人生》雜誌。155期(7月)。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7~53
--2000《人生》雜誌:「打七個默照七:象岡禪修四十九」。205期(9月)。
   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專訪聖嚴法師談禪四十九:中國禪宗史上的新紀元〉《人生》雜誌:「打七個默照七:象岡禪修四十九」。205期(9月)。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4~20
--2004〈默照禪在西方的耕耘與推行〉。《人生》雜誌。245期。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34~41

【碩士論文】
黃青萍
--1998宏智正覺禪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87年度)。
--2001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90年度)。

【單篇論文】
丁敏
--2002〈當代台灣旅遊文學中的僧侶記遊:以聖嚴法師《寰遊自傳系列》為探討〉。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頁341~378
俞永峰
--2010〈聖嚴法師與禪宗之現代化建構〉。《傳燈續慧》。
   中華佛學究所卅週年特刊。台北。中華佛學究所。

【訪談】
--2007訪談果興法師。地點:男眾電腦室。2007/01/20

【畢業製作】
釋常慶
--2008《法鼓山默照禪的觀念與方法之研究:一本禪修筆記書》。2008/06/15
      紙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