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聖嚴師父說什麼是禪

什麼是禪(2024傳燈法會-憶師恩影片)


所謂禪,並沒有一樣特定的東西叫做禪,而只是能夠使得我們的心能夠安定、能夠清靜、能夠有慈悲心、能夠有智慧,這就叫做禪。


所以禪就是來淨化人間、淨化社會、淨化人的心,以及淨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禪的觀念和方法來幫助我們,達成淨化的目的。實際上這就是法鼓山提倡的四種環保。

其實在任何一個地方,凡是有人的地方,本來就具備有這種功能,也都有這種需求,不過我們大家由於太自私,而破壞了自己的心理的穩定,也破壞了我們生活的寧靜,也破壞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的和諧,也破壞了我們大自然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而這個都是跟大家的需求是相反的。大家的希望都是心裡能夠平安,希望我們生活品質很好,希望我們的社會非常和諧,希望我們的大自然的環境,非常的適合我們來居住,這是我們大家都希望的,可是呢,由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常常跟自己的希望是相衝突的、相矛盾的,因此而產生了種種的問題。


所以禪的觀念,就是叫我們回到自己的本來的善良的心,也就是把自私的、不善良的心,能夠轉變過來。然後對於外在的破壞的心,把它轉變過來。

許多的人認為禪是一種打坐的方法,其實不一定。

禪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回到自己本來的、善良的、快樂的,有智慧的、有慈悲的心態,這個叫作禪。

但是普通的人,不容易能夠做得到,所以要通過用修行的方法來輔助、來幫助我們,這才有中國的禪宗所講的,用呼吸法、用公案、用默照…等等的方法,



那樣子使得自我更了解一些自我的醜惡面、自我的不快樂的一面,自我矛盾的一面,就是利用禪修的方法,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更多,了解自己更多,那自己的問題愈少,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對環境、對人的評價也會改變,這我們就叫它什麼?叫它是「心靈環保」,叫它「建設人間淨土」。


--摘自〈聖嚴師父於2004.04.25澳洲墨爾本曼寧翰市政廳大樓活動中心開示〉、2024傳燈法會-憶師恩影片




************************************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十二因緣的「識」=六識或入胎識


@「 一般解說為六識或入胎識

「 唯識學之所以重視唯識,其實跟十二緣起的內容有密切的關聯。十二緣起有無明、行、識……生、老死,其中的『識』一般解說為六識或入胎識。」(釋厚觀,《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唯識學探源》(中編3),頁90)


@不能把「識」看成生死的根本

所以不能把「識」看成生死的根本。所以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說明「假使把識看成生死的根本,那決不是釋尊所許可的。嗏啼比丘受佛的呵斥,也就在此。」(CBETA 2023.Q4, Y10, no. 10, p. 23a2-4)

生死的根本卻在「無明」,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愛、取,固然是流轉的主因,但生死的根本卻在無明;這好像蒸汽能轉動機輪,而它之所以有這推動的力量,還依賴著煤炭的蒸發。」(CBETA 2023.Q4, Y10, no. 10, p. 22a12-13)


@「識緣名色」是「相依相緣而存在」,才有從生命的潛流攔入現實的生命界

《雜阿含經》提到「識緣名色」是「相依相緣而存在」,「不是站在認識論的立場」,「依經文看來,釋尊的本意,是從探索認識活動的根源,觸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見地。」故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明:

《唯識學探源》:「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存在;

《雜阿含經》(卷一二.二八八經),曾用束蘆的比喻,說明它的相互依存性: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A14]

識與名色的相互依存關係,不是站在認識論的立場,說明有主觀才有客觀,有客觀才有主觀。

依經文看來,釋尊的本意,是從探索認識活動的根源,觸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見地。」(CBETA 2023.Q4, Y10, no. 10, pp. 17a07-18a1)[A14] 《雜阿含經》卷12(CBETA, T02, no. 99, p. 81, b5-8) 

所以依「識」是入胎識的角度言:從父精母血的和合,漸漸發達到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說是識。識是初入母胎的識,因識的入胎,名色才能漸漸的增長、廣大起來。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

再看這入胎識,倘使沒有名色作它的依託,識也不能相續存在(沒有離開物質的精神),也不能從生命的潛流(生前死後的生命),攔入現實的生命界。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引經證說道

這識與名色的相互關係,正像《大緣方便經》所啟示的: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A15](=CBETA修訂註解《長阿含經》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8-19))

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經文說得非常明白。」(《唯識學探源》:CBETA 2023.Q4, Y10, no. 10, pp. 18a04-19a8)[A15] 《長阿含經》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