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高僧的學習典範--03

【參考書目】

一、佛教藏經

本文佛典引用主要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集成光碟,2010年。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T50, no. 2053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ZS01, no. 1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X28, no. 586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T46, no. 1933
《高僧傳》,T50, no. 2059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X10, no. 250

二、法鼓全集

本文在全集中單冊之專書的引用,主要是檢索「《法鼓全集》」網站(http://ddc.shengyen.org2005年網路版),其原紙本出版資訊與所用到之單冊書名如下:

釋聖嚴 1997 《法鼓全集》(共七十冊),臺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12月初版一刷;200512月二版一刷(案:等同2005年網路版)
釋聖嚴 2005 《法鼓全集》(共三十二冊),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7月初版一刷(案:等同2005年網路版)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法鼓全集》第一輯第二冊。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法鼓全集》 第七輯第十二册。
《佛教入門》,《法鼓全集》第輯第一冊。
《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第一輯第一冊。
《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第輯第六冊。
《法鼓家風》,《法鼓全集》第輯第十一冊。
《書序II》,《法鼓全集》第三輯第十冊。
《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第三輯第三冊。
《評介勵行》,《法鼓全集》第三輯第六冊。

三、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一)已出版

釋聖嚴 2002 〈現聲聞相,行菩薩行〉(2002.02.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全文收於《法鼓家風》,頁42-45和《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二學年度年報》,頁3-5
釋聖嚴 2003a 〈僧大校訓──悲智和敬〉(2003.2.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文稿收於《校訓與院訓》,頁17-21
釋聖嚴 2003b 〈修忍辱行〉(2003.2.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文稿收於《法鼓家風》,頁210-212
釋聖嚴 2003c 〈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2003.03.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全文收於《法鼓家風》,頁217-219和《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二學年度年報》,頁60-61
釋聖嚴 2003d 〈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2003.03.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4 〈行誼化世,風範長存〉(2004.03.0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全文收於《法鼓家風》,頁220-228和《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二學年度年報》,頁73-77

(二)未出版

釋聖嚴 2001a 〈一夢漫言〉(2001.09.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1b 〈高僧的條件〉(2001.09.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2a 〈見月律師行誼〉(2002.09.1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2b 〈法融禪師〉(2002.03.1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2c 南嶽慧思禪師、禪師與戒師〉(2002.04.0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2d 〈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3a 〈不昧因果〉(2003.09.2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3b 〈出家人的行誼〉(2003.09.16),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3c 〈(一)紫柏大師和鳩摩羅什和(二)欲〉2003.03.11),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4a 〈太虛大師行誼〉(2004.10.1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4b 〈出家人有所為有所不為〉(2004.03.16),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4c 〈高人、高才、高僧〉(2004.09.1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4d 〈智光老和尚行誼〉(2004.04.1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6a 〈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6b 〈調整儀態與情緒〉(2006.12.1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7a 〈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釋聖嚴 2007b 〈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四、中文專書、論文、網路資源

真持 2008 〈印光大略〉,《寒山寺》2008.1http://www.hanshansi.org/
download/zx/200801/200801f013.htm
2012.06.13
釋太虛 1959 〈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太虛大師全書.文叢29,臺北:臺灣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釋果光 2010 〈悲願傳承──法鼓山尼僧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比丘尼的天空──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僧伽教育叢書1,臺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釋果燈 2003 〈明末清初之律學復興──以見月律師為中心〉,《中華佛學研究》7,頁225-283
釋聖嚴 1979 〈澫益大師的淨土思想〉,《淨土宗史論》,張漫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釋聖嚴 2002 《我的法門師友》,北:法鼓文化。
釋聖嚴 2007a 〈出家的目的〉,《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六九十七學年度年
報》,頁33-38
釋聖嚴 2007b 《法鼓山故事》,北:法鼓文化。
釋聖嚴 2009a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釋會靖譯,北:法鼓文化。
釋聖嚴 2009b 《校訓與院訓》,新北:僧伽大學。
「般若講堂」網站,〈僧情不比俗情淡〉,http://www.prajnatemple.org/sc/fxyd/
ptwz/fxwj.htm
2011.11.19



附件一:高僧行誼課程(2001-2008)週次表                
ü 表未出版文稿;û 表有mp3,無出文字稿
前期(2001-2005)的育僧講學方式
90上(2001.09-2002.01
No
日期
      
主要
講述人物
備註
1
1
2001.09.18
高僧的條件[103]
鳩摩羅什
ü
2
2
2001.09.25
一夢漫言1
見月律師
ü
3
3
2001.10.02
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
太虛大師和(略談)印順長老
û
學僧報告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法師講解評論
4
4
2001.10.09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
5
5
2002.01.08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
6
6
2002.01.15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
90下(2002.02-2002.07
7
1
2002.02.26
現聲聞相,行菩薩行
/
1.《法鼓家風》,頁42-45
2.《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二學年度年報》,頁3-5
8
2
2002.03.05
(一)八大宗派
(二)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
ü
9
3
2002.03.12
聖琉法師和悟明長老
聖琉法師、悟明長老
ü
10
4
2002.03.19
法融禪師和道信禪師
法融禪師道信禪師
ü
11
5
2002.03.22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û
12
6
2002.04.09
(一)南嶽慧思禪師
(二)禪師與戒師
慧思禪師
ü
13
7
2002.04.16
竺摩長老
竺摩長老
ü
91上(2002.09-2003.01
14
1
2002.09.17
見月律師行誼2
見月律師
ü
15
2
2002.09.20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
16
3
2002.09.24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
17
4
2002.09.27
課程名稱記錄不全
/
/
91下(2003.02-2003.07
18
1
2003.02.25
僧大校訓——悲智和敬
/
全文收於《校訓與院訓》
19
2
2003.03.04
修忍辱行
廣欽老和尚、無名比丘尼
《法鼓家風》,頁210-212
20
3
2003.03.11
(一)紫柏大師
(二)欲
紫柏大師、
鳩摩羅什
ü
學僧報告紫柏大師和鳩摩羅什,法師講解評論
21
4
2003.03.18
(一)學僧報告
(二)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
見月律師
1. 學僧報告見月律師,法師講解評論
2. 部份文稿收於《法鼓山僧伽大學年報九十一年度年報》,頁51 -52
22
5
2003.03.25
(一)學僧報告
(二)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已出版)
東初老人
1. 學僧報告東初老人,法師講解評論
2. 收於《法鼓家風》,頁217-219
23
6
2003.04.06
解脫之道
/
û
92上(2003.09-2004.01
24
1
2003.09.16
(一)出家人的行誼
(二)高僧與名僧
聖嚴師父、弘一大師、紫柏大師
ü
25
2
2003.09.23
(一)不昧因果
(二)抽離生死流轉
略談
樂觀法師
ü
26
3
2003.09.30
演培法師與道安法師
演培法師
道安法師
ü
27
4
2003.10.14
出家人的願景
略談
窺基大師
ü
92下(2004.02-2004.07
28
1
2004.03.02
行誼化世,風範長存
壽冶老法師、敏智老法師及王澤坤居士
1.《法鼓家風》,頁220-228
2.《法鼓山僧伽大學年報九十二年度年報》,頁73-77
29
2
2004.03.16
出家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略談
印順長老
ü
30
3
2004.03.23
出家人的生活與觀念

û
31
4
2004.04.06
何謂依止
/
ü
32
5
2004.04.13
智光老和尚行誼
智光老和尚
ü
93上(2004.09-2005.01
33
1
2004.09.14
高人、高才、高僧
(略談)無著、世親以及龍樹、馬鳴、提婆、月稱、寂天、宗喀巴、天台智者大師
印順長老、太虛大師、證嚴法師、虛雲老和尚
ü
34
2
2004.09.21
發現危機、面對危機
/
û
35
3
2004.09.28
高僧們的行誼
/
û
36
4
2004.10.05
東初老人行誼
東初老人
û
37
5
2004.10.12
太虛大師行誼1
太虛大師
ü
38
6
2004.10.19
太虛大師行誼2
太虛大師
ü
93下(2005.02-2005.07
39
1
2005.02.22
澄觀大師行誼(一)
澄觀大師
û
40
2
2005.03.01
澄觀大師行誼(二)
澄觀大師
û
41
3
2005.03.08
澄觀大師行誼(三)
澄觀大師
û
42
4
2005.03.15
澄觀大師行誼(四)
澄觀大師
û
43
5
2005.03.22
行儀

û
44
6
2005.04.08
世學菩薩學(一)

û
45
7
2005.04.12
世學菩薩學(二)

û
94上(2005.09-2006.01-聖嚴法師生病-停課
後期(2006-2009)的育僧講學方式
94下(2006.02-2006.07
46
1
2006.04.04
高僧的六項要素
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
虛雲大師
虛大師
印順長老
ü
47
2
2006.04.11
僧儀
/
û
48
3
2006.05.09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師父
ü
95上(2006.09-2007.01
49
1
2006.12.12
調整儀態與情緒
印光大師
虛雲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
弘一大師
ü
95下(2007.02-2007.07
50
1
2007.03.27
太虛大師行誼─第3
太虛大師
ü
51
2
2007.05.29
玄奘大師行誼1
玄奘大師
ü
96上(2007.09-2008.01
52
1
2007.12.25
聖嚴師父——晝夜六時恆精進
師父
ü
96下(2008.02-2008.07
53
1
2008.04.13
鳩摩羅什行誼
鳩摩羅什
û
54
2
2008.04.19
玄奘大師行誼2
玄奘大師
û
55
3
2008.05.03
師父行誼——處處留意、處處學習的精神
師父行誼
ü
56
4
2008.05.24
玄奘大師行誼3
玄奘大師
û
97上(2008.09-2009.01
57
1
2008.10.18
玄奘大師行誼4
玄奘大師
ü
(註:本表參考僧大教務處的光碟目次表草擬而成,僅供參考之用。)
附件二:課程講說之人物表
印度
(略談)馬鳴 100-160)、龍樹(150-250)、提婆(170-270)、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無著(310-390)、世親(400-480)、月稱(600-650)、寂天(約西元8世紀初)、宗喀巴(1357-1419
南北朝
鳩摩羅什(334-413,一說350-409)、慧思禪師(515-577)、智者大師(538-597)、道信大師(580-651)、牛頭法融禪師594-657
玄奘大師(602-664)、澄觀大師(738-839
(略談)嚴佛調(約2世纪)、朱士行(203-282)、道生大師(355-434)、窺基大師(632-682
明朝
紫柏大師(1543-1603)、蕅益大師(1599-1655
(略談)蓮池大師(1535-1615)、憨山大師(1546-1623
近代
近代四大師:虛雲大師(1840-1959)、弘一大師(1880-1942)、印光大師(1861-1940)、太虛大師(1890-1947);見月律師(1601-1679);智光老和尚(1889-1963)、廣欽老和尚(1892-1986)、道安律師(1907-1977)、東初老人(1907-1977)、壽治法師(1908-2000)、敏智老法師(1909-1996)、悟明長老(1910-2011)、竺摩長老(1913-2002)、演培法師(1917-1996)、幻生法師(1929-2003)、聖琉法師、無名比丘尼(?-2005)、聖嚴法師(1931-2009);(居士)王澤坤居士(1904-1973
(略談)倓虛大師(1875-1963) 、諦閑大師(1858-1932)、樂觀法師(1902-1987)、白聖長老(1904-1989)、印順長老(1906-2005) 
附件三:主講的人物次數統計
大師
年 度
日 期
課 程
鳩摩羅什
91下(2003.02-2003.07
2003.03.11
(一)紫柏大師和鳩摩羅什(二)欲1
96上(2007.09-2008.01
2008.04.13
鳩摩羅什行誼2
玄奘大
95下(2007.02-2007.07
2007.05.29
玄奘大師行誼1
 96下(2008.02-2008.07)
2008.04.19
玄奘大師行誼2
97上(2008.09-2009.01)
2008.05.24
玄奘大師行誼3
97上(2008.09-2009.01)
2008.10.18
玄奘大師行誼4
澄觀大師
93下(2005.02-2005.07)
2005.02.22
澄觀大師行誼1
2005.03.01
澄觀大師行誼2
2005.03.08
澄觀大師行誼3
2005.03.15
澄觀大師行誼4
見月律師
90上(2001.09-2002.01)
2001.09.25
一夢漫言(見月律師行誼)1
91上(2002.09-2003.01)
2002.09.17
見月律師行誼2
91下(2003.02-2003.07)
2003.03.18
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3
太虛大師
93上(2004.09-2005.01)
2004.10.12
太虛大師行誼1
2004.10.19
太虛大師行誼2
95下(2007.02-2007.07)
2007.03.27
太虛大師行誼3


特別人物
特質
法師的佩服
啟發學僧
居士
王澤坤
對法師
1. 沒有染著心
2. 恭敬心
3. 供養心
4. 絕對的信心
「這樣的居士,真是難得,值得讚歎! 」
作為僧大學僧親近善知識的榜樣,法師提到二點:
1. 親近善知識不要老是「黏」著善知識
2. 應該用百分之百的恭敬心、供養心、感恩心來親近善知識




Learning and Modeling from Eminent Monks:
Based on Master Sheng Yen’s “Eminent Monks’ Practices and Deeds Course
Shi, Chang-Qing
Graduat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collate the main ideas of the Eminent Monks’ Practices and Deeds course taught by Master Sheng Yen at Dharma Drum Sangha University from 2001 to 2008. The author uses the year 2005 to divide the course into the early phase (2001-2005) and the later phase (2006-2008). In the early phase (2001-2005) of sangha education, the Master frequently interacted with the student monks, taking roll call and requiring the students to make presentations on specific topics. The eminent monks introduced in the course are mainly those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up to recent times. In the later phase (2006-2008), the introduction of eminent monks focused on Master Xuanzang (602-664) and Master Taixu (1889-1947), as well as on Master Sheng Yen’s own practices and deeds (Due to space limitations, the author has omitted details here). This show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in sangha education between the early and the later phases.
Though he was in his later years and not in good health, the spirit in which Master Sheng Yen taught the course for student monks at Sangha University resembles that of Master Xuanzang, showing steadfast perseverance and profound aspirations, manifesting a compassionate mind through his speech and actions, as well as his unwavering faith in the Buddhadharma.
The key points of the course, as delivered by Master Sheng Yen, were the learning guidelines of those eminent monks, helping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principles for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ssionate vows as manifested in their practices and deeds, reminding the studen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styles in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things. In a nutshell, there are two main features: practices and deeds, and compassionate vows.
Keywords: 
Master Sheng Yen, Practices and deeds of eminent monks, Practices and deeds, Compassionate vows








*      收稿日期:2012.09.28,通過審查日期:2013.09.05
本文部份內容曾以簡報方式(PPT)發表於第四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信眾論壇」。筆者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第14屆畢業生(1999年畢業),後就讀法鼓山僧伽大學並畢業於2008年,目前領執於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處。本文承蒙二位匿名評審的厚愛,耐心地閱讀字句生澀,筆意不明的拙文,心中感激再三。期許本文之整理,有助大眾了解聖嚴法師的僧教育,筆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來研究僧教育,同時藉本文的內容,楷模高僧的行誼,發起大悲願心,為眾生,為佛教,弘法利生。

[1]      課程時間縮短成四十分鐘左右。
[2]      多數時間法師乃因身體欠佳臨時不能來授課,當時(20062007)的教務助理常諦法師常臨時接到常寬法師(師父侍者)來電:「師父無法親自授課。」或電子郵件通知:「師父沒親自上課就以錄影帶代替。」筆者常在上課前聽到教務助理對宣布學僧說,今天師父不能到,改看錄影帶課程。
[3]      〈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2001.10.02),〈(一)紫柏大師和鳩摩羅什和(二)欲〉(2003.03.11),〈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2003.03.18),〈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2003.03.25)等課程中,第一節課便是讓學僧做報告。
[4]      釋聖嚴,〈一夢漫言〉(2001.09.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5]       釋聖嚴,〈一夢漫言〉(2001.09.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6]      在後期的課程,如法師在〈高僧的六項要素〉課程中,也以四大師的行誼為例子。
[7]      釋聖嚴,〈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2001.10.0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      釋聖嚴,〈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2001.10.0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      釋聖嚴,〈一夢漫言〉(2001.09.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0]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1]    釋慧達,見《高僧傳》卷13CBETA, T50, no. 2059, pp. 409b13-410a7
[12]    釋聖嚴,〈高僧的條件〉(2001.09.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3]    釋聖嚴,〈高僧的條件〉(2001.09.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以下五項的內容,同出於此篇者,除特別說明外,不再加註說明。筆者案:原未出版文稿題為〈高僧的特質〉,但內容都提到「高僧的條件」,今依內容而更名為〈高僧的條件〉。
[14]    鳩摩羅什受姚蓁王姚興所逼與十個女人同住的故事,請參《高僧傳.鳩摩羅什一》卷2T50, no. 2059, p. 332c10-15;《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卷5CBETA, X28, no. 586, p. 223b6-14;《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卷4CBETA, X10, no. 250, p. 56c4-13;《正史佛教資料類編》卷2CBETA, ZS01, no. 1, p. 31a12-17
[15]    釋聖嚴,〈不昧因果〉(2003.09.2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6]    所謂外道有三類:(1)反對佛法的而破壞佛法;(2)現出家相,說自己是佛教徒,成立了一個什麼派;(3)誤解佛法、利用佛法而破壞佛法。(〈高僧的條件〉)
[17]    「破壞佛法的主要不是儒家和道家,而是西方的宗教、哲學和科學,衝擊著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佛教徒們覺醒了的話,就需要懂得基督教、需要懂得西方哲學、需要知道一些科學的常識,先驅者就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為了護持佛法,讀了許多西方哲學、西方政治學等方面的書籍,包括唯物論、西方宗教書籍。」(〈高僧的條件〉)
[18]    「我寫了一些關於宗教的書籍,就是因為了解佛法傳承的過程之中,發現了是內憂與外患的問題。內憂就是自己沒有人才,外患就是外道來破佛法,因此隨時隨地都有滅亡的危機,就如同蕅益大師說的:『佛法的慧命有如懸絲。』懸著的一根蜘蛛絲,隨時都會斷的。因此,為了護持佛法而必須如此。」(〈高僧的條件〉)
[19]    「如何才能夠得解脫?離欲!如何能夠離欲?要修梵行。修梵行而離欲、而得解脫,以解脫的方法和道理來自利、利人,是行的菩薩道,而圓滿的時候成佛,所以我們是學佛的。」(〈高僧的條件〉)
[20]    釋聖嚴,〈南嶽慧思禪師、禪師與戒師〉(2002.04.09),法鼓山僧伽大    學「高僧行誼」課程。以下引文皆同。南嶽慧思禪師的生平,另參《大乘止   觀法門之研究》第二章的「第一節 南嶽慧思禪師及其著述」,頁77-91
[21]    見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頁80
[22]    見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頁79
[23]    參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頁82
[24]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卷1CBETA, T46, no. 1933, pp. 786b25-792b6
[25]    關於釋聖嚴研究蕅益大師的生平和思想,主要是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另有《明末佛教研究》和1979年所寫的小篇論文〈澫益大師的淨土思想〉,收於《淨土宗史論》。
[26]    「他的著作現在留下來的,有六十多種,兩百多卷,每一卷是一萬字左右的話,兩百多卷,那就是兩百多萬字,將近三百萬字。」法師讚其「真是不簡單!」(釋聖嚴,〈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27]    釋聖嚴,〈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法鼓家風》,頁34
[28]    釋聖嚴,〈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法鼓家風》,頁34-35
[29]    釋聖嚴,〈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法鼓家風》,頁35
[30]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頁8
[31]    釋聖嚴,〈八大宗派和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32]    釋聖嚴,〈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法鼓家風》,頁35
[33]    釋聖嚴,〈八大宗派和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34]    釋聖嚴,〈八大宗派和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35]    釋聖嚴,〈八大宗派和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36]    釋聖嚴,〈八大宗派和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37]    釋聖嚴,〈八大宗派和蕅益大師〉(2002.03.0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38]    釋聖嚴說見月律師行誼,有:〈一夢漫言〉(2001.09.25)、〈見月律師行誼〉 2002.09.17)、〈學習出家人的心態〉(2003.03.25),在其他則略提到見月律師行誼,如「創辦人時間」等。
[39]    釋聖嚴,〈一夢漫言〉(2001.09.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40]    釋聖嚴,〈見月律師行誼〉(2002.09.1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41]    釋果燈,〈明末清初之律學復興──以見月律師為中心〉:「月之述,有十六種:《毗尼止持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戒正範》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一夢漫言〉二卷、《沙尼律要略》一卷、《沙要略》、《薙度正範》、《僧行規則》、《三五戒八戒正範》、《黑白布》、《出幽冥戒》、《大乘玄》、《藥師懺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比丘尼正範》等各一卷。」(頁235
[42]    釋聖嚴,〈一夢漫言〉(2001.09.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43]    釋聖嚴,〈見月律師行誼〉(2002.09.1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44]    釋聖嚴,〈尊重他人、奉獻自己、成就他人〉(2003.03.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45]    釋聖嚴,〈見月律師行誼〉(2002.09.1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另外也列舉出弘一大師看了《一夢漫言》很多次,每一次都淚落不止的行誼。
[46]    全文收於《我的法門師友》一書,頁13-23
[47]    釋聖嚴,《我的法門師友》,頁13-14
[48]    釋聖嚴,《我的法門師友》,頁13
[49]    釋聖嚴,〈智光老和尚行誼〉(2004.04.1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50]    釋聖嚴,〈智光老和尚行誼〉(2004.04.1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51]    釋聖嚴,〈智光老和尚行誼〉(2004.04.1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52]    釋聖嚴,〈智光老和尚行誼〉(2004.04.13),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53]    釋聖嚴,〈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2003.03.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全文收於《法鼓家風》,頁217-219。以下引文皆同此出處。
[54]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筆者案:原未出版文稿題為〈高僧的六項條件〉,法鼓山文化中心記錄檔題〈高僧的六項要素〉,今以法鼓山文化中心檔案所記為主。
[55]    「近代有位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曾結婚生子,出家後居住在杭州虎跑寺。有一天,他的日本太太帶了兒子來找他,在寺院裡,只隔了一道門。弘一大師不肯出來相見,說話聲也怕她聽到,只讓人出來傳話,說,『請告訴她,過去的李叔同已經得霍亂去世了,希望不要再以他為念。』日本太太無奈,只好把兒子送給他的兄弟撫養,自己傷心泣淚地回日本去了。」(「般若講堂」網站,〈僧情不比俗情淡〉,http://www.prajnatemple.org/
sc/fxyd/ptwz/fxwj.htm
2011.11.19
[56]    這段印光大師的文獻記綠,請參真持,〈印光大師的傳略〉:「印光大的出家,是在廿一1881),未徵得家人同意,即私自到南山、南五台、、花洞,投道老和尚披剃出家。據大自言:先數年,吾兄在長安,不得其便。光緒七年(1881),吾兄在家,光在長安(家去長安四百二十裡),遂於南五臺山出家。但家中最反印光大出家的,就是從龍。印光大趁其不在安,即私自出家,於十一直受其教的恩情和尊而言,都是晴天霹般的背叛與堪。因此,不滿月,就被兄找到,藉口須『回家母,再修行』。印光大明知是藉口,不容不。回到家,發現既未成,也未反出家。反的人,事上是和他相最久的大哥。他訓誡印光大師說:『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今放下,否定行痛。』其後從龍並逼印光大師應酬世俗,防他逃。在家留了八十餘日,一日因兄探,二哥守曬谷於是他取回僧服,又偷二百錢當家中逃出。奔回蓮華洞。兄追至,不敢久留,一宿即去,一直行到湖北,掛竹溪蓮華寺,任挑水打煤的苦役,供常住四十餘人之用,日夜不休,遂得留單。此次離家,終身未再還鄉,或重睹家中骨肉血親。在他有生之年,僅於一八九一年,從北京托一同鄉帶回家信一封,卻全無消息。要再經過卅三年,他才明白,家中骨肉早已不在世上了。他直到一九三一年,七十一歲時,還提到此事說:『此事在光為幸。以後來無喪先人之德者。即有過繼者,亦非吾父母之子。』」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801/200801f013.htm2012.06.13
[57]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58]    真持,〈印光大師的傳略〉:「光緒十九年(1893)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北京圓廣寺請藏經,檢閱料理的當中,發覺缺乏助理的人手。大眾推薦印光大師做事精簡謹慎。化老見其道行超卓,南歸的時候,就請印光大師一同到普陀山,安單於該寺之藏經樓。寺眾見師勵志精修,都深感敬佩,但師卻欿然不以為滿足。」 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801/
200801f013.htm
2012.06.13
[59]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60]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61]    真持,〈印光大師的傳略〉:「印光大師出家三十餘年,從光緒七年到宣統三年(1881-1911),直至清朝皇世的結束,始終韜光養晦,不喜歡與人有所往來,也不願意讓人家知道他的名字,晝夜專志修持,唯以念佛為主,期早證念佛三昧。可見修行欲有所成就,都得經歷這一階段。」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801/200801f013.htm2012.06.13
[62]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63]    釋聖嚴,〈智慧、慈悲與方法〉,《法鼓家風》,頁96
[64]    《法鼓山的方向》:「一九六○年,我自軍中退役,重新披剃於東初老人座下,不禁百感交集。尤其有感於自己修持的不足,對於佛法及經典、論典等都不夠深入,所以就到山中閉關六年。這段時日內除了好好地念佛、拜懺以及禪修以外,也閱讀藏經,一邊看一邊寫了幾本書。我深深感覺到:弘法的人實在太少了!佛法是那麼的好,知道的人卻那麼的少。我們應該廣為弘揚佛法來救濟這苦難的人間。就如同吃到一樣好東西,然後把它的好處告訴別人,讓別人也能夠同樣享受美味與營養。」(頁15
[65]    真持,〈印光大師的傳略〉:「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道場,印光大師潛居在此最久,由於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朝禮普陀山,得到大師的文稿,以『常慚』之名,登於上海《佛學叢報》,法緣因而開展。一九一七、一九一八、一九二各年,徐蔚如等,更多方收集大師書信和文章,刊行《印光法師文鈔》,使中國社會萬千信眾,都沾濡大師法雨。印光大師之名,因而傳遍中外。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0801/200801f013.htm2012.06.13
[66]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67]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68] 其他課程中,法師介紹太虛大師,分散在各處,如:〈現聲聞相,行菩薩行〉(2002.02.25),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2001.10.12),法鼓山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法鼓家風》,頁36
[69]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0]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5CBETA, T50, no. 2053, p. 246a4-5
[71]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2]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8.04.1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3]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4]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5]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6]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7]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8]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7.05.29),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79]    釋聖嚴,〈玄奘大師行誼〉2008.10.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0]    釋聖嚴,〈太虛大師評傳〉,《評介.勵行》頁25-52;〈序《太虛菩薩藏》〉,《書序》,頁101-105。太虛大師的一生,可參〈太虛大師評傳〉「二、大師的一生」一節,有詳細的介紹。
[81]    釋聖嚴,〈出家的目的〉,《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六~九十七學年度年報》,頁36
[82]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3]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4]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5]    釋太虛,〈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89
[86]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7]     釋聖嚴,〈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2001.10.0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8]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89]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0]    釋聖嚴,《法鼓家風》,頁36
[91]    釋聖嚴,〈太虛大師行誼〉(2007.03.27),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2]    釋聖嚴,〈調整儀態與情緒〉(2006.12.1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3]    釋聖嚴,〈高人、高才、高僧〉(2004.09.1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4]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5]    釋聖嚴,〈(一)紫柏大師和鳩摩羅什和(二)欲〉(2003.03.11),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6]    釋聖嚴,〈高僧的條件〉(2001.09.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7]    釋聖嚴,〈高僧的條件〉(2001.09.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8]    釋聖嚴,〈高僧的特質〉(2001.09.18),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99]    釋聖嚴,〈聖琉法師和悟明長老〉(2002.03.12),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00]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01]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02] 釋聖嚴,〈高僧的六項要素〉(2006.04.04),法鼓山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
[103] 原未出版文稿題為〈高僧的特質〉,但內容都提到「高僧的條件」,今依內容而更名為〈高僧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