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十二因緣的「識」=六識或入胎識


@「 一般解說為六識或入胎識

「 唯識學之所以重視唯識,其實跟十二緣起的內容有密切的關聯。十二緣起有無明、行、識……生、老死,其中的『識』一般解說為六識或入胎識。」(釋厚觀,《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唯識學探源》(中編3),頁90)


@不能把「識」看成生死的根本

所以不能把「識」看成生死的根本。所以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說明「假使把識看成生死的根本,那決不是釋尊所許可的。嗏啼比丘受佛的呵斥,也就在此。」(CBETA 2023.Q4, Y10, no. 10, p. 23a2-4)

生死的根本卻在「無明」,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愛、取,固然是流轉的主因,但生死的根本卻在無明;這好像蒸汽能轉動機輪,而它之所以有這推動的力量,還依賴著煤炭的蒸發。」(CBETA 2023.Q4, Y10, no. 10, p. 22a12-13)


@「識緣名色」是「相依相緣而存在」,才有從生命的潛流攔入現實的生命界

《雜阿含經》提到「識緣名色」是「相依相緣而存在」,「不是站在認識論的立場」,「依經文看來,釋尊的本意,是從探索認識活動的根源,觸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見地。」故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明:

《唯識學探源》:「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存在;

《雜阿含經》(卷一二.二八八經),曾用束蘆的比喻,說明它的相互依存性: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A14]

識與名色的相互依存關係,不是站在認識論的立場,說明有主觀才有客觀,有客觀才有主觀。

依經文看來,釋尊的本意,是從探索認識活動的根源,觸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見地。」(CBETA 2023.Q4, Y10, no. 10, pp. 17a07-18a1)[A14] 《雜阿含經》卷12(CBETA, T02, no. 99, p. 81, b5-8) 

所以依「識」是入胎識的角度言:從父精母血的和合,漸漸發達到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說是識。識是初入母胎的識,因識的入胎,名色才能漸漸的增長、廣大起來。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

再看這入胎識,倘使沒有名色作它的依託,識也不能相續存在(沒有離開物質的精神),也不能從生命的潛流(生前死後的生命),攔入現實的生命界。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引經證說道

這識與名色的相互關係,正像《大緣方便經》所啟示的: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A15](=CBETA修訂註解《長阿含經》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8-19))

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經文說得非常明白。」(《唯識學探源》:CBETA 2023.Q4, Y10, no. 10, pp. 18a04-19a8)[A15] 《長阿含經》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