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心經課程圓滿講師鼓勵結語




心經課程圓滿講師鼓勵結語
-常慶法師  2021-110安和班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讀了心經全文,要義就是告訴我們,修持要有智慧,要學習關照我們自己。

為什麼我們是凡夫了?是因為我們有煩惱,煩惱的對比就是智慧,煩惱是重的,智慧是什麼輕的。因為智慧是自性清淨心流露出來的一個功能,所以是輕,像虛空一樣的廣大。煩惱重,重的不可測不可量。

如何減少煩惱-了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所以如果我們起煩惱,你就知道說用那個是用秤秤不出來,你只能夠了知明白了你現在很不舒服,因為那個煩惱重到像山一樣,把你壓的透不過氣來了。如果我們已經有學佛了,就要減少起煩惱的這個時間跟心念。

那怎麼來減少?就是要對空義,對於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諦理要很透徹的學習,也就是你在解門部分要了知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去觀照生活每一個人事物的當下的發生,它都是緣生緣滅。導致緣生緣滅都是是無自性的,因為是種種的條件組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固定的體性,所以會緣滅,當下會隨著不同的因緣轉變會消散。

所以我們就知道說,緣起並無自性,無自性的當下就是性空,所以我們就要對這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這個諦理要有很深的瞭解。在人事物的觀察上面,我們要常常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句話一直反覆著留在心中。


如何減少煩惱-了知諸行無常

那如果你用另外一種解法呢?就是「諸行無常」,用這個無常的觀念來看透人事物,也是可以的,那就是你就了知無常的,無常必定是無我,無我必定是空的。

如果依照佛教史的演變呢,心經是初期的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演變在諦理方面的詮釋,是用緣起性空,性空就是緣起。

所以在任何一部經典的時候,你就要知道說,它的那個諦理上面的解法是用什麼一個關鍵詞。譬如說,如果是唯識的話,可能就是用什麼呢?三無自性: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類似這樣子的一個解法。

那如果是心經呢?是因為從原始佛教一直演變到大乘一個初期的時候,是用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的一個解法,來解這個經典的。

 

生活中學習聞思修證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喔,是智慧的意思,那就要用這個智慧來觀照我們在生活上面的一個行持。

那如果你用這個是個諦理,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常常起這個觀念,其實這個把這個學到的這個解門,常常放在心理方面,你遇到人事物的時候,你的煩惱就會減少,所以你智慧就相對的是什麼呢?相對的就增長,處理人事物,就是什麼智慧不起煩惱,這是師父講,這是一個相對。起煩惱就是沒智慧,有智慧就不起煩惱。

智慧為什麼能顯現?因為依照般若的緣起性空的行持去觀照的,能夠斷破煩惱障破所知障,而證人我、證法我,而達究竟涅槃。

心經整部的義理,就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行持,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上。所以如果你從一再反覆,一直修修修,修到成佛,凡夫的煩惱就會一直減減減。

減到究竟的清靜就是成佛了。所以金剛心最後一心的無名斷除,就是證到這個佛了。

所以,從這個心經的一個整部兩百六十個字的一個詮釋方面,我們也瞭解到說,雖然它第一句是解釋用觀世音菩薩八地菩薩,一個開場,到最後呢?其實也是教我們一個修持三大阿僧祇劫一個過程。鼓勵同學們是說,在我們在學佛當中,真的是不要急喔,就是慢慢學,依這個這個諦理深入的行持,因為我們在三大阿僧祇劫,一個一個行持上面,會有考驗。也就是說很多的人事物佈局,並不會能夠順利的過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在無量劫的時候,我們在身口意上面的行持會有犯錯,會有犯錯是有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那犯錯,有時候是故意的,有時是無意的。譬如說,答應了別人又忘記,這個就是愚痴,然後有時因為某個事件,讓你起了一個重大煩惱犯錯了。所以,在無量阿僧祇劫的這個行持的一個過程,在身口意上變得一個造作,會讓我們在行持當中就是會有考驗,那這個考驗就是你過去世做了一個不好的事情,過去世所做的事情丟出去的東西一定會丟回來,會讓你這麼這一世做事很不順利。

那你過去世做了善事,例如大佈施,你這一世就好命了。你食衣住行沒有缺失,這個就是好命,因為你過去是丟的是善的,所以回來的是善的。那你過去式丟的是惡的,回來的就是惡的。所以既然已經學佛了,那我們現在就要行持善的善的一個身口意,然後在未來,我們才有一個善的一個果。

那既然已經學習心經了,就要參透這個心經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個三大接著一個一個,身口意的一個行為的一個什麼呢?一個操作。

 

發大菩提心

那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如果要成佛,一步一步往上面去達到我們成佛的一個目的了。這個中間呢?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發大菩提心。如果你沒有發大菩提心,你在行持當中還是會還是會有一個缺陷,會有一個不圓滿的地方。

所以一個是什麼呢?發大菩提心喔?為利益眾生願成佛。所以呢,您所持的這一個大願心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您所持的是為了成佛,不是為了自己才成佛,是為了眾生。自己要把持是一個大大宏願,一個菩提心,再加上你的修持,你本來是煩惱很重的,慢慢的一直修,修修修到煩惱輕,就開智慧了。

在課後要把握聞思修證,道場若有開課,無論在實體或網路課,有時間就去聽法,聞思修。把握好的時節因緣去聽課,雖然剛開始會聽不太懂,慢慢地慢慢地一次兩次,就可以聽得懂,聞思後,就要去思惟,去思維這些這句話生活是否受用。

所謂的用在生活中就是你是不是可以對人對事、對物,人事物在處裡方面都會很圓滿,這個就是你能夠受用的一句話,就可以把他帶到生活當中。而且聽到一次好話,是不是可以減少您的煩惱,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聽了一句話,會升起你的傲慢心,那這個就不是好話。

(備註:甲法師聽視頻整理逐字稿,常慶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