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憶智諭師父

一、
我「學佛」所接觸的善知識和處所,與「出家」所接觸的善知識和處所,是前後二個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心中想說「學佛」和「出家」所接觸的善知識和處所能夠「因緣」具足,但偏偏「因緣」不具足。這只能用「因緣」和「放下」來形容了。

2005年春季,我心中深刻地體會到,唯有把「學佛」所接觸的善知識和處所的「因緣」「放下」了,才有柳暗花明「出家」的善知識和處所來「成就」它。因為,那是「因緣」
「因緣」二字深埋我心中,
「因緣」不具足,便要「放下」它,
隨「因緣」具足,便要「努力」的把握它。

2006年11月9日如願落髮「出家」,至今近十年了,不曾回去「學佛」的處所,這次僧大禪七(2016.1.9-16),打坐時竟然憶念到第一次「學佛」的善知識智諭師父。

1990年7月,美術系大一課程結束之後,美術系學長接引我參加了大專青年念佛會暑假修學會,智諭師父開講《佛說阿彌陀經》,開始了我學佛的第一個旅程。之後,我便皈依有了法名。從此以後,定期參加每週日大專青年念佛會,和每年參加一次的佛七。平常則定期參加每週六和週日的大專青年念佛會共修。
在「學佛」的處所,第一次在大專青年念佛會是聽智諭師父講《維摩詰經》的後半段(部分而已)。智諭師父講完《維摩詰經》,接著於1991年3月開講《中論》,我一直聽到《中論》圓滿。後來,智諭師父又開講《楞嚴經》,那時智諭師父身體欠安,講一句,惠謙法師再以國語複述一遍(因智諭師父山東口音很重,不易聽懂之故) ,上課時間也特別地短。我大四功課忙,聽課時間變少了,《楞嚴經》也只能聽少數幾堂課而已。
2000年01月,打完佛七,有意回俗家溝通「出家」之事。佛七圓滿的隔天早上,在男寮前(三十三梯)的榕樹下,見智諭師父坐在輪椅上,旁邊有待者惠凱法師及慧秀法師陪同著。我跪著請求智諭師父指點迷津,回俗家時如何跟俗家雙親溝通「出家」一事。智諭師父身體欠安,不太能講話,手寫「哀求」二字給我,我心中便明白了。慧秀法師請求智諭師父摸摸我的頭,請智諭師父加持「出家」之事可以如願。那次,回俗家雖與俗家雙親溝通不成功,但也成就了我未來的「出家」之路,心中真得非常感恩智諭師父的加被。
對智諭師父的印象是智諭師父身體欠安,手拿念珠,話不多,一直在念佛。看到智諭師父,不得不念佛,因為智諭師父一直在念佛。
2000年12月09日,智諭師父於九點二十分圓寂往生了。智諭師父的圓寂「月」「日」和我俗家父親往生「月」「日」相同,只是相隔了四年,我俗家父親是於南亞大海嘯前2004年12月09往生的,真得滿巧的。
 (寫於2016.1.17,腊八日,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歲末感恩分享會)

***********
二、智諭師父賜字

大學快要畢業了,請智諭師父賜字,勉勵自己未來的行持
當時師父身體欠安,口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我以筆記書寫之再請智諭師父親自簽上大名
這是1993年12年月23日,4:27PM的事了


************
三、
1.持名四個要點:
持名⋯⋯,是要你一句佛號,
(1)發之於心,
(2)出之於口,
(3)入之於耳,
(4)還之於心,
這樣才能得到受用。
2.四個要點再簡擇成二個要點:
(1)發之於心:「如果念得字字清楚,自然發之於心。」
(2)還之於心:「要聽得字字分明。」
大意:「念得清楚丶聽得明白」
3.二個要點再簡擇成一個要點:「聽得明白」
筆記重點節錄自《佛七講話》第五集,頁32。

重點節錄之引文出處:
「我們在四種念佛裡,既然經過簡擇知道持名為上,現在再講持名的內容。持名不是叫你悠悠蕩蕩、飄飄浮浮持佛名號就是了,是要你一句佛號,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這樣才能得到受用。
發之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我們也加一番簡擇。雖然有四個要點,我們經過簡擇知道,只有兩個要點,就是「發之於心,還之於心」。
如果念佛,發之於心,還之於心,久久用功,會得一心不亂。
發之於心,還之於心,我們再加簡擇,怎麼能發之於心?怎麼能還之於心?要想發之於心,必須念得字字清楚。如果念得字字清楚,自然發之於心。怎麼樣才能還之於心呢?要聽得字字分明。你只要聽得字字分明,自然還之於心。歸納起來,不過念得清楚、聽得明白。
現在我們再加以簡擇,念得清楚、聽得明白,這裡邊只要聽得明白,自然念得清楚。你聽明白了,自然念清楚嘛!
現在我們經過簡擇,知道他的重點,只在「聽得明白」。
所以大家七天打佛七,要用功,聽佛號聽得分明,字字分明。初聽的時候,是心作佛,聽到純熟處,沒有能聽所聽,沒有能念,沒有所念,漸漸可會入一心。沒有能聽所聽能念所念,自然達到一個境界,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念而無念,就是諸法實相。念是諸法,無念是實相。無念而念,就是實相諸法。所以持名念佛,漸漸會到這個地步,謂之為證深。
再講到七天念佛了,大家每一支香靜聽佛號,靜坐的時候,心念心聽,聽得明白。你一支香這麼作,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一天念佛要是這麼作,不知不覺也就過去了。你這樣念佛,聽佛號,沒有妄想。心中沒有妄想,自然輕鬆,久久念,可得到輕安。縱然是初初下功夫用功,也可使自己的心寧靜。
最怕的是,你在佛七期間打妄想。妄想一起,心上加重負擔。你會感覺佛七念佛堂中不耐,感覺念佛七天很苦,那你會造成一個結果,一天一天地挨過。苦還是小事,你不得受益。
如果你七天當中,有一支香念到心寧靜,就是往生的資源。如果你每一支香,都心煩意亂,不得往生,阿彌陀佛雖然慈悲,垂手接引你,你不去啊!
所以大家要記住,要聽佛號。聽佛號,是對治妄想。妄想不起,佛號真切,就得往生。」

************

錄自《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冊》,頁354。

************
五、佳文

「側聞散記之餘」〈四、師父最受用的一句話〉(釋慧道)
有人問:「師父學佛多年,最受用旳一句話是什麼?
師父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師父一生依此奉行,深得益處,並時時以此教人。曾開示,此是入佛法之因,真正行門。
「佛法之因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具足講起來有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循著這個因緣前進,這叫做真正行門……不管你修什麼法要,不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話,沒有因,不入諦理,是狂慧。」假如有清淨心為因,修學佛法為緣,你逐漸得到受用。可是有一點要知道,要切實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省略)
「記住!講話勸別人念佛,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末法時期眾生可憐愍只有這個辦法能救他們。見人就勸他念佛,勸他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有無量功德。」
錄自《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冊》,頁232-233


「不知道」 (釋慧道)
師父常開示,如果於佛法中得到利益:「要發大心,菩薩有微塵許善,思與眾生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唯恐眾生不知道。這個妙法不是我們知道就算了,唯恐眾生不知道。」所以他老人家示斷懇切地為眾生講話、著書,其至到晚年病苦中,若有眾生請法,雖沒力氣、講話不清楚,還會用寫的來解答對方的疑惑。
不過,有兩種情形,請法時師父會例外地回答「不知道。」
一種是所問的問題牽涉到人我是非,師父皆以「不知道」拒絕回答。
另有一種情形,師父說「不知道」,則是他老人家用心良苦
在民國八十四年,一日有弟子向師父請法,他問題一講完,師父馬上回答:「不知道」。師父看他滿臉失望表情,過了一會兒才說:「你本來可以自己悟到的,如果我一說,大好良機就錯過了!」經師父說明,他由我失望轉為由
中的感恩。
原來師父說「不知道」,是用心良苦!原來他老人家不論說與不說,同樣都是老婆心切!
錄自《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冊》,頁60-61

「練習說話與裝傻」 (釋慧道)
民國八十五年大病過後,師父慈悲,應眾生之請,續講楞嚴不過,此時師父講話已不如以前清楚,所以上課時,得有人再複述一遍。
在這段期間,師父平時會主動開示因果故事,甚至還會講笑話,或是出謎語讓我們猜這是以前少有的事。
師父說出原因:「我講因果故事,講笑話,是練習說話。講因果故事或笑話,沒有人我是非」又說:「我講笑話、謎語,是裝傻!」
錄自《智諭老和尚圓寂紀念集上冊》,頁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