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買了二個金剛杵,至今保留到現在(如下圖)。
一、「金剛杵」「中則狹」(「腰狹」)之義為何?
最近,某個研習營,在授課法師的講義中閱讀到「金剛杵」為喻的修證過程,其中閱讀到:「無著喻這修證過程如金剛杵,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註1)
我心中對「金剛杵」「中間」比喻「狹小」有所疑惑,為什麼「及至將悟證時」,「中間」會是「狹小」呢?
「無著喻這修證過程如金剛杵,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最初發心修學,觀境廣大,法門無量;及至將悟證時,唯一真如,無絲毫自性相可得,所謂「無二寂靜之門」、「唯此一門」。這一階段,離一切相,道極狹隘;要透過此門,真實獲證徹悟空性,才又起方便——後得智,廣觀無邊境相,起種種行。」《學佛三要》(CBETA 2021.Q1, Y15, no. 15, p. 181a6-10)
二、十地喻「狹」
(一)「中則狹」(「腰狹」):十地喻「狹」
課後,對於這個課題,gooogle一下,找到邱敏捷論述〈印順法師對《金剛經》的詮釋──兼與智顗、吉藏、智儼、窺基之比較〉的PDF論文(註2),在其論文的頁71-74中論述到「(四)唐•窺基的移植無著『金剛杵』之喻」,其中提到窺基《金剛般若經贊述》引用無著(395—470)《金剛般若論》以「金剛杵」比喻修道之過程。(筆者案:本文僅對「金剛杵」之「初、後闊,中則狹」的「中則狹」這一課題做釋義)
參考了邱敏捷論文所引的出處,筆者節錄無著(395—470)《金剛般若論》原文:
1. 無著《金剛般若論》卷1:「云何立名?名「金剛能斷」者,此名有二義相應應知,如說入正見行、入邪見行故。金剛者,細、牢故。細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壞故。能斷者,般若波羅蜜中聞思修所斷,如金剛斷處而斷故,是名金剛能斷。又如畫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謂淨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此顯示不共義也。」(CBETA, T25, no. 1510a, p. 759, a13-20)
(二)十地喻「狹」:十地的「地地之中,各修一行為首故」
就以上三筆文獻,我們來瞭解「金剛杵」的「中則狹」的意思。
1. 從無著《金剛般若論》文中可知,「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狹者謂淨心地」。
2. 從窺基《金剛般若經贊述》所解:
(1)「喻寬」:從無著《金剛般若論》「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因此「地前、佛果喻寬」一句,了知「初闊者」(金剛杵前端(「地前」))「謂信行地」,「後闊者」(金剛杵後端「佛果」)「謂如來地」,前後兩者皆是「喻寬」。
若據邱敏捷〈印順法師對《金剛經》的詮釋──兼與智顗、吉藏、智儼、窺基之比較〉(頁73)的論述「初闊是『信行地』,是為『般若道』;後闊是『如來地』,是屬『方便道』。」(註3)
什麼是「般若道」?什麼是「方便道」?據印順法師的解釋:「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大智度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般若經講記》 (CBETA 2021.Q1, Y01, no. 1, pp. 16a11-17a2)
(2)「喻狹」:從無著《金剛般若論》「狹者謂淨心地」,因此「十地喻狹」一句,了知金剛杵的中間「喻十地」稱為「狹」。中間是修「十地」,因為修「十地」要「地地之中,各修一行為首故。」所以比喻「狹」。「淨心地」主要修「十地」,「『淨心地』是悟證、是解脫的關鍵」。(註4)
(3)關於「十地」菩薩「地地之中,各修一行」,同樣地在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卷1也是如是敍述:「十地菩薩等地皆修一行,進求後地。雖少求佛位,非無分齊而修,故名挾。」(CBETA, T40, no. 1816, p. 724, b23-25)
由此可知「十地菩薩等地皆修一行,進求後地」,喻為「挾」是為其意義所在。
十地的「地地之中,各修一行」,如下:
初地(歡喜地):布施波羅密;
二地(離垢地):持戒波羅密;
三地(發光地):忍辱波羅密;
四地(焰慧地):精進波羅密;
五地(難勝地):靜慮波羅密;
六地(現前地):般若波羅密;
七地(遠行地):方便波羅密;
八地(不動地):願波羅密;
九地(善慧地):力波羅密;
十地(法雲地):智波羅密 。
修十地,「地地之中,各修一行」。一地一地進修各地的「波羅密」行,並且還要一地一地進斷「十障」證「十真如」以及斷除「二十愚」(二十惑障)(請參下表和下文「其他」),才能趨向「後闊」的「如來地」。每一「地」每一「地」往上進修,每地「各修一行」,所以才喻為「狹」之故。
三、小結
從以上文獻所示,「金剛杵」喻之「初、後闊,中則狹」。所謂「中則狹」(「腰狹」),是譬喻「十地」,「地地之中,各修一行」,一地一地進修各地的「波羅密」行,並且還要斷一地一地進斷「十障」證「十真如」以及斷除「二十愚」,才能趨向「後闊」的「如來地」,所以喻「狹」之故。(2021.04.24,釋常慶寫於法鼓山;2021.04.26二修)
°∴ °∴ °∴ °∴ °∴ °∴ °∴
註解:
註1:「無著喻這修證過程如金剛杵,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學佛三要》(CBETA 2021.Q1, Y15, no. 15, p. 181a6-7))
註2:邱敏捷,〈印順法師對《金剛經》的詮釋──兼與智顗、吉藏、智儼、窺基之比較〉。網址:https://www.hongshi.org.tw/userfiles/file/faryin9-3.pdf
註3:《般若經講記》:「考無著的《金剛經論》說:(一)、如金剛杵的「初後闊,中則狹」[A32];這是以金剛喻信行地、淨心地、及如來地的智體的。」(CBETA 2021.Q1, Y01, no. 1, pp.
13a13-14a2)[A32]:《金剛般若論》卷1(CBETA, T25, no. 1510a, p. 759, a17-18)
邱敏捷謂,「而以『金剛杵』初後闊、中則狹的形狀譬喻修行的過程,就如《大智度論》所闡述的『般若道』與『方便道』。其中,『淨心地』是悟證、是解脫的關鍵,而初闊是『信行地』,是為『般若道』;後闊是『如來地』,是屬『方便道』。」網址:https://www.hongshi.org.tw/userfiles/file/faryin9-3.pdf。
°∴ °∴ °∴ °∴ °∴ °∴ °∴
其他:
1.關於金剛杵的象徵意義,《大藏密要》說得很清楚:金剛杵是菩提心義,能「斷壞二邊契於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http://bangqu.com/F2Fpvk.html)
2.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
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http://www.kmuh.org.tw/www/drgga/book7/%E5%8D%81%E5%9C%B0%E8%8F%A9%E8%96%A9.htm)
3.【十障】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菩薩於十地位中,斷十種的障礙而證得十種的真如,即
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如;
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
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
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
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
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
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
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
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十障】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名數)菩薩於十地斷十障,而證十真如:
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行>如],異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斷之所,即見道所斷之煩惱所知二障也,此二障為無始以來凡夫異生之性,故云異生性。
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邪行障者其體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於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
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闇鈍障者,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此障能使此地勝定與總持所發之三慧,忘失所聞思之境,故名勝鈍障。
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細惑現行障者,執實有諸法之法執,即俱生所知障中之身見也。為俱生之身見,故對於分別之身見名為細惑障。
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下乘涅槃障者厭生死,樂涅槃,與不下二乘同,故名下乘涅槃障。
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粗相現行障者,言執有染淨相之障也。
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細相現行障者,流轉還滅之生滅相也。前六地雖作染淨無分觀而因作緣起觀,故猶有生滅之微細相為障也。
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無相加行障者,於無相中作加行之障也。前第七地,雖住純無相之觀,然猶借功用而不自在,此第八地,於無相斷作功用之障,故功德任運自在也。
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不欲行障者,不欲利他之行之障也。前第八地為剎那增進之位,故於自利之功德,任運無功用,然於利他之功德尚不任運,尚借加行功用,為此地之障也。
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法未自在障者,於諸法中未得自在之障也。前第九地非遍緣自在,入此第十地斷彼未得自在之障,故於一切之法得自在也。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七。(參照:十地)
4.【二十二種愚癡】FROM:【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菩薩十地與佛地所對治之二十二種愚癡。略稱二十二愚。
即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執著我法愚)、惡趣雜染愚癡、
微細悞犯愚癡、種種業趣愚癡、
欲貪愚癡、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
等至愛愚癡、法愛愚癡、
一向作意棄背生起愚癡(純作意背生死愚)、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純作意向涅槃愚)、
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現觀察行流轉愚)、相多現行愚癡、
微細相現行愚癡(細相現行愚)、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純作意求無相愚)、
於無相作功用愚癡、於相自在愚癡、
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辯才自在愚癡、
大神通愚癡、悟入微細祕密愚癡、
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極微細礙愚癡。
其中,執著我法愚及惡趣雜染愚係就初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微細悞犯愚及種種業趣愚係就第二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欲貪愚及圓滿聞持陀羅尼愚係就第三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等至愛愚及法愛愚係就第四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純作意背生死愚及純作意向涅槃愚係就第五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現觀察行流轉愚及相多現行愚係就第六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細相現行愚及純作意求無相愚係就第七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於無相作功用愚及於相自在愚係就第八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及辯才自在愚係就第九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大神通愚及悟入微細祕密愚係就第十地所斷之惑障而言;
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及極微細礙愚係就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在前之際所斷之惑障而言。
〔成唯識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參閱「十重障」462) p171
5.【淨心地】FROM:【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梵語 śuddhy-adhyāśaya-bhūmi。即證得無漏清淨心之地。為大乘佛教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又作淨心住、淨勝意樂地。七地之一,十地之初地,十二住之一。與「歡喜地」同。
相對於地前解行住之未證淨心;已斷離煩惱上纏,證得清淨解脫之初地,稱為淨心地。另據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載,生於彌陀淨土而見佛,未證淨心菩薩亦同於淨心菩薩,證得平等法身。
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載,平等法身為八地以上之法性生身菩薩,從初地至七地已還之菩薩為未證淨心,淨心為無漏心,八地以上純無漏相續,故稱為淨心菩薩。此說即以淨心為八地以上,乃不同於初地之說。此外,於禪宗所指之淨心地,為心地、心性之意。〔菩薩地持經卷三、大乘起信論、大乘義章卷十二〕 p4694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6%25B7%25A8%25E5%25BF%2583%25E5%259C%25B0.html